一个为了吃,一个为了穿。
跟后来粮食进口为了牲畜饲养,而服装已经是大量出海独占鳌头相比,这时候的种种都感觉落后而艰难。
真正经历 了,才能真正感受其中的不易。
不说别的,就简单的说剩饭剩菜。
以前网上看的多的帖子是家里的老人剩饭剩菜舍不得倒掉硬是吃了,然后住院花的医药费比那点儿剩饭剩菜的钱还要多,总觉得那些人节约得不科学而且固执。
但是不管是在穆家沟,还是云城,还是京市,身边的人,就没一个舍得将剩饭剩菜白白倒掉的。
那些达官贵人她不知道,但她知道学校食堂打饭的,只有吃不饱的,没有把饭菜倒掉的。
那种害怕吃不饱,坚决不能浪费的的观念完全是在经历了艰苦岁月之后,深深的刻在大家的骨子里。
所以提高粮食生产真的是重中之重。
史老师不知道以后的华国会是什么景象,就觉得夏黎是个人才,从伴生矿里面提炼磷肥的技术都能想出来,“那氮肥的生产你有什么想法吗?”
这时候国家已经能够自主生产氮肥了,不但能生产,还能生产几种。
就是产量上不去,质量不够理想,成本也下不来。
史老师想的是,能不能研究点什么突破一下,哪怕是其中的一种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不得不说,华国能用最短的时间发展成以后的模样,就是因为祖国一代代都有这些想要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人。
嗯,夏黎觉得自己也是这样的人。
从无到有去搞研究她肯定是做不到的,但是她在研究磷肥的时候就顺便了解了各种化肥的生产。
具体的实际操作肯定还是有门槛的,但是弄个“PPT”肯定没问题。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至少知道哪个方向是对的,不用摸着石头一遍遍试错的过河。
要知道华国后来好多军事与科技领域的发展就是“看美国的PPT”研究出来的。
将正确的路标出来,她相信华国的科研人员们肯定能实现突破的。
云城太小,能弄一样已经不错了,但是京市人才济济不说,实验的机会也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