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胜仗(九)

川卒 梅沙闲士 1649 字 3天前

日寇于1941年8月发动太平洋大战前,天皇在御前会议上公开叫嚷:“东亚安危帝国存亡,在此一战”。1941年12月,日寇偷袭了美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日寇第23军又向南中国海及香港进攻,以实现其南进政策的狂妄野心。

当时驻扎在武汉的日黑色第11军经过侦查发现,长沙的军队有调集前往支援广东的迹象,于是,司令官阿南惟畿顿时有了想法:何不趁此机会攻打长沙,攻下来自然是大功一件,就算攻不下来,也能牵制住守军,减轻香港方面的进攻压力。因此,在刚刚结束了九月初发动的第二次长沙会战后,又紧接着于十二月下旬,第三次长沙会战就在阿南惟畿的这种想法下发动了,可是他不会想到,这是他做过的最错误的决定。

这次会战,阿南惟几调集了四个师团、两个旅团、三个支队以及航空兵一部共约12万人向长沙发动进攻,以达到其策应对香港作战的目的。我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则集中了30个师约30余万兵力进行阻击防守。

为总结第二次长沙会战惨败的原因,1941年10月中下旬当局在衡山召开了第三次南岳军事会议。在会议上,蒋针对日寇在相持阶段的特点,制定了一套“磁铁战”方针,所谓的“磁铁战”就是要像磁铁一样紧紧吸住日军,使得日军主力进退不得,给其他部队争取机会,然后再集合优势兵力围歼敌人。

蒋的这一套“磁铁战”方针,很快被薛岳借鉴,薛岳在考察了湘北地区的地形特点和两次长沙会战的经验教训后,设计出了一套诱敌深入再围歼的战法,取名为——天炉战法。

什么是“天炉战法”呢?按照薛岳的原话是:“在预定之作战地,构成纵深网型作战地,以伏击诱击侧击截击尾击堵击诸手段,逐次消耗敌力,挫其锐气,然后于决战阵地使用优越之兵力,实行反击与反包围,予敌以歼灭打击,盖为后退决战方法,因敌之变化而变化之歼敌致胜新方略,入炉熔铁,如火炼丹,故名。”通俗来说,就是且打且退,将敌人引入包围圈,在这一路上对敌人骚扰攻击,消耗其有生力量,在最后以优势兵力包围敌人,予以歼灭。

薛岳认为,日寇的战术就是凭着速度和装备上的优势,对我军的防守要点集中进攻,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进攻任务,模仿的是德军的“闪击战”。而这套战法源自其与日军多次交战的经验,就是为了克制日军的战法。一共分两步:

第一步:在正面战斗中一边抵抗一边后退,诱使敌人进入我军包围圈,而我军则向敌军两侧移动。

第二步:抵抗军队退到最后阵地时,死守阵地拖延敌人,两翼的部队开始向敌人靠拢,并切断其补给线,以困死敌人。

根据天炉战法的部署,薛岳在湘北设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新墙河,守卫部队是第20军和58军;第二道防线是汨罗江,守卫部队是第37军和第99军;第三道防线是捞刀河和浏阳河,由第10军负责守卫长沙及其外围阵地。

从各军部署与配置情况来看,薛岳布置的天炉战法,层层递进、相互配合,纵深配备,以巩固长沙外围阵地为核心,将日军牢牢吸引在长沙周围,再以炽盛火力及递袭,逐次消耗日军而求得时间宽裕,待敌精疲力竭时,所属各部在外围布置完毕,形成四面合围,然后群起而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