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陵曰:“尝闻仙有数等,君证者何?”
长生曰:“仙品虽多,总归乎三:若能绝嗜欲,修胎息,颐神入定,脱壳投胎,托阴化生而不坏者,可为下品鬼仙也。
若受六甲符箓、正一盟威、上清三洞妙法,及剑术尸解之法,在诸洞府修真而得道者,南宫列仙,乃中品仙也。
若修金丹大药成道,或脱壳、或冲举者,乃无极上品仙也。”
道陵复与论成仙人数,长生曰:“上古仙者多矣,不可尽论。
但汉兴以来得仙者四十五人,连余为六矣。二十人尸解,馀并白日上升。
观子骨相,非我可比,当为律仙之祖,勉力加功。
我将东游吴越,会赤须先生也。”遂携囊而去。
未几,道陵入吴寻之,遇真人魏伯阳,拜求其道,丹道愈明。
别而西游,爱蜀中溪岭深秀,初居阳平山,得贞女雍氏为配,始生女,名文姬,既生子衡。
越三年,又生子权,复连生三女,曰文光、贤姬、芳芝,母子七人共处。
道陵西行,见灵奇一山,上有石鹤,形少似鹄,闻真鸣则有得道者。
道陵居之,石鹤忽鸣。
蜀人王长,习尺文,通黄老,来投为弟子。
道陵与长归沛时,父母俱亡,卜筑于桐柏太平山。
居年馀,复从淮入鄱阳,登乐平雩子峰,山神拜迎于道,愿受驱策。
道陵命其庙食峰下,将欲炼丹其间。山神知觉,常以双鹤导其出入。
道陵遂弃其地,复溯流入云鹞山,独与长炼九天神丹。
一年红光照室,二年有青龙白虎,现绕丹鼎。
三年丹成,年六十馀,饵之益壮,行及奔马。长分饵有得。
一日,有神人,虬髯铁面,皂幞金鞭,跨黑虎至前,曰:“赵公明愿永护真人丹扃。”
道陵命其镇守玄坛。
复既自访西仙源,获制命五岳,摄召万灵,神虎秘文,于壁鲁洞。
复与长入北嵩山,有绣衣使者告曰:“中峰石室,藏三皇内文、黄帝九鼎丹书,及太清丹经。得而修之,乃升天也。”
于是斋戒七日,入石室,足所履处,跫然有声,掘其地,果得丹书。
精思修炼,能飞行远听,分形散影。
每泛丹池中,诵经堂上,隐几对客,杖藜行吟,一时并起,人皆莫测其神妙。
壬寅冬,闻帝立邓氏为后,叹曰:“邓禹未尝妄杀,后世自必有兴。”
乙巳,元兴元年春,常侍蔡伦进己造之纸,以代竹帛。
伦少负才名,每思仓颉有竹简汗青,必有意旨,乃剉故布,戗青竹,抟抄作纸。
帝命发于天下,人争效之。封伦为龙亭侯。
张道陵曰:“虽为世所便,反朴为浇,恐帝寿亦不永。”是冬,帝崩。
少子隆生百馀日,即帝位丙午,建元,延平八月,帝崩。邓太后迎立清河王庆之子佑。
太后听政,因忧思成疾,闻吴郡有良医,遗使往寻。
沈羲仙去凡四百一十一年,至今九月,复还坐于十馀世孙,名怀喜者之家,言其所以。
怀喜闻有远祖登仙,遂敬事之,叩问仙去所遇之事。
羲曰:“初上天时,不谒天帝,但谒太清老君。向东坐,夫妇跪拜,左右敕余不得谢,令相对默坐。
宫殿盘郁,云气五色,庭中皆珠玉之树,众芳丛生,龙虎辟邪游戏其间。
但闻琅琅如铜铁声,不能测识。
侍从数百,多女少男。四壁熠熠玄黄,有符书着之。
老君长可丈馀,被发文衣,身体有光,不可正视,须臾数变。
令玉女持金案玉杯,盛药赐余曰:‘此是神丹,服之不死。’夫妻各得一刀圭。
服毕,未及拜谢,复赐大枣二枚如鸡子,脯五寸。
复赐符一道,仙方一首,曰:‘汝且还人间,救百姓疾苦。若欲来此,悬符杆杪,吾遣仙吏迎汝,但升时不雨也。’
诏已,奄忽如睡,已在地上矣。向于蜀中治病,今始来此。”
遂留乡里,以仙方施治,所活无算,远近传播。
太后遣使请问,羲以方寄上,病随愈。
丁未,永初元年,春三月,羲偶游丹阳,见有沈建者,其先世为长吏,而建独好道不仕,学导服之术。
羲念同宗子弟,因传以符方,亦能为人治病。无轻重,建到辄愈,奉之者数千家。
将远行,寄奴侍三五人,驴一头,羊数十口,各与药一丸,谓房主曰:“但累屋舍,不烦饮食也。”便辞去。
主人怪之曰:“此君所寄奴畜,而不留寸资,当如何?”
仍与之饮食,奴侍闻气,皆呕逆;驴羊见水草,亦避去不食。
主人惊异,视奴侍光肥,驴羊茁壮。
建三年乃返,奴畜各复以一丸药,饮食如故。
建能举身飞行,或去或还。
羲以有建行世,于戊申二年,以符悬竿杪,一时仪仗侍从,迎归碧落。
是夏大旱,太后亲录囚徒。有一囚被考诬服,具得其实,令考者抵罪。
太后行未及宫,澍雨大降。
去岁,司徒鲁恭奏孟夏断薄刑,冬月断大辟。
恭性慈爱,少孤家贫,偶游谷城山,遇黄石君者,自言数百岁,犹有少容。
恭师之,得授空洞灵章之经。
黄君知其鲁共王再世,谓之曰:“子虽远举,终归栖此。”
后举明经,居官刚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