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

公元前4100年--前2600年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SD省TA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汉族先民首领少昊氏的地区,为山东龙山文化的源头。大汶口文化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分为早、中、晚3期。

大汶口文化盛行枕骨人工变形以及拔牙。多见夹砂或泥质的红陶,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出现了硬质白陶。纹饰常见镂孔、划纹、附加堆纹、篮纹,还有彩陶和朱绘陶。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石器磨制精美。中期以后更出现了制作精良的玉器。在发掘的遗址中,AH蒙城尉迟寺遗址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聚落遗址,由成排分布的红烧土排房建筑构成。这些排房多则六间一排,少则两间相连,布局严谨,显示了较高的建筑技术。中晚期以后,大汶口人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标志着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公元前4000年--前3000年富河文化:富河文化是赤峰北部乌尔吉沐沦河流域发现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属于森林草原经济形态,早期卜骨的发现,大量动物骨骼的伴出,为蒙古草原地区提供新的文化类型。新石器时代首先发掘地位于BLZQ富河沟门。现已发掘出的遗址有:富河沟门、金龟山和南杨家营子三处。发现早期卜骨、及伴随而来的大量动物骨骼。房址地穴以方形为主,中央置方形灶炕。陶器种类单纯,特征鲜明,其中之字纹筒形罐是其代表性器物。生产工具有打制石器和大量的细石器,锄形石器和骨柄石刃刀是其典型器物。富河文化主要分布在西拉沐沦河以北地区,是赤峰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中年代略晚于兴隆洼文化、与赵宝沟文化在某方面有着一定相通之处的另一种考古文化类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公元前3400年--前2250年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和玉钺等诸多器型,并且陶器也相当细致。不少学者认为良渚文化算得上中国的第一个王朝,是夏文化的源头。良渚文化遗址中心位于ZJ省HZ市余杭区西北部瓶窑镇,核心部位于良渚古城,“反山、莫角山、汇观山,11条水坝”均在瓶窑境内。良渚遗址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实证中华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史。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公元前3300年--前2600年屈家岭文化:分布于中国HUB省、湖南、江西北部,以及HEN省南部,因发现于HUB省京山市屈家岭而得名。屈家岭文化,是指长江流域第一个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屈家岭文化的蛋壳彩陶与彩陶纺轮和陶塑的红陶小动物,为全国原始文化中所仅有,罕见于其他原始文化。屈家岭文化即是楚文化发展的基础,是荆楚文明高度发展之源。

屈家岭文化遗址,是中国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还是长江中游史前稻作遗存的首次发现地,是中国农耕文化发祥地之一,农耕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是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家岭遗址的发现,表明这里是长江中游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说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摇篮,对于研究中国原始人类聚落的起源与发展,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公元前3100年--前2700年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发现于GS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和凉州的谷水流域一带。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曾经称甘肃仰韶文化。考古认为人口压力、农业经济与狩猎、采集经济的结合是马家窑文化从仰韶文化中分化出去的主要原因。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

马家窑文化是齐家文化的源头之一。马家窑文化形成后,最先由渭河上游向洮河、大夏河和湟水流域传播。第二阶段由渭河上游向东翻越陇山进入关中平原,向南翻越西秦岭山地,经西汉水上游进入白龙江下游。第三阶段由白龙江下游经阴平道、扶文松州道南下岷江上游,由泾河上游翻越六盘山西进黄河支流清水河流域。第四阶段由湟水支流大通河下游、黄河支流庄浪河谷、乌鞘岭至河西走廊东部,由洮河下游先后进入洮河上游和白龙江上游。第五阶段在河西走廊和白龙江流域内继续扩展。

公元前2800年--前2000年宝墩文化:遗址在在青白江破土而出。遗址范围分布于川西平原上。宝墩文化是成都平原迄今为止能追溯到的最早的考古学文化,是成都平原的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是蜀文化的源头。宝墩文化可能是由营盘山文化发展而来的。宝墩文化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陶器制作工艺有所创新,同时还可能接受了来自其它考古学文化的影响。宝墩文化是文明孕育时期的考古文化,宝墩遗址既是这一时期成都平原时代最早的古城址的典型,也是四川即将跨进文明门槛的历史见证。

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龙山文化首次发现于SD省JN市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龙山文化时期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代之前或与夏初略有交错。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为汉族先民创造的远古文明。考古学家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着特征的文化遗存。

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古老文化,承袭屈家岭文化演变而来,因发现于HUB省天门市石家河遗址而得名。此地有一个规模很大的遗址群,由邓家湾、土城、肖家屋脊等数十处遗址组成。石家河文化已经发现有青铜铜块、玉器、祭祀遗迹、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和城址,表明它已经进入文明时代。陶器大部分为黑色,不过也有不少红色的陶杯和陶塑,是该文化的一大特色。其中邓家湾遗址发现了铜块和炼铜原料孔雀石,标志着冶铜业的出现。琢玉工艺崛起,特色鲜明,玉器有人面雕像、兽面雕像、玉蝉、玉鸟、玦、璜形器等,都属于小型玉器。邓家湾遗址的个别地段,集中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达数千件之多。所塑有鸟、鸡、猪、狗、羊、虎、象、猴、龟、鳖以及抱鱼跪坐的人物等。这些陶塑可能供原始巫术、祭祀活动之用,邓家湾似为专门产地,通过交换输往各地。

总之,考古学资料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经历了氏族社会的繁荣和瓦解阶段。至于从母权制到父权制的具体转变过程,以及这种过渡在地域间有无不平衡现象等,都有待于今后继续探索。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气质被赋予了龙的文化,使之成为中国古文化、古文明的表征。有着不可泯灭的民族凝聚力。在中国的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龙一直为各个阶层所敬奉。龙作为了中华多元文化、多民族传统的象征物,在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大一统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