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

公元前6500年--前5500年后李文化:后李文化遗址位于SD省ZB市临淄区齐陵街道后李官村,地处沂泰山系北侧山前冲积扇和鲁北平原。已发现的8处后李文化遗址,均分布于泰沂山系北麓的前平原地带,遗址主要有房址、灰坑和灰沟等,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位于临淄区齐陵镇后李官庄,坐落在后李文化遗址上,是当代中国首家最系统、最完整、以车马遗址与文物陈列融为一体的古车博物馆。后李文化遗址是山东地区迄今为止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和人类遗存,其年代延续之长,内涵之丰富,实为罕见,勘称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源头。

公元前6200年--前5400年兴隆洼文化:兴隆洼文化是分布于是NMG及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NMG自治区原AHQ宝国吐乡兴隆洼村而得名,经济形态除农耕外兼狩猎、采集。兴隆洼遗址是NMG及东北地区时代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遗址周围有人工围沟,围沟内有成排平行排列的房屋,房址最大的140平方米。出土陶器均为夹砂陶,深筒直腹罐和钵为其典型器物,并有玉玦、玉斧、玉锛等玉器出土。

公元前6000年--前5500年磁山文化:遗址位于河北HD市武安磁山村,北靠红山,南临洺河,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磁山文化是分布于中国华北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源头之一,也就是华夏族的源头之一。磁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陶盂及陶支架、石磨盘及磨棒。磁山文化的陶器均为手工制作,用泥条盘筑法和捏塑法成型,绝大部分属于夹砂红褐陶,少部分为泥质红陶,以素面为主,烧成温度在700--930℃左右。磁山被誉为是世界上粮食粟、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发现地。粟、家鸡和核桃三大发现。磁山文化改写了世界粟作农业、家鸡驯养和核桃产地的历史。考古认为,磁山文化是粟文化的代表之一。磁山文化代表了北方旱作农业中的谷子文化,在研究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时,两者缺一不可。将中华文明上溯到8000年前,早于仰韶文化1000年。是HD十大文化脉系之首,是东方文明发祥地之一。

公元前5500年--前4800年新乐文化:新乐文化是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辽宁沈阳北郊区新乐遗址的下层遗存而得名,又称新乐下层文化。新乐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村落遗址,其布局与半坡文化相似。新乐文化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是经常性的生产活动。石制工具有打制的,也有磨制的,器形有斧、铲、凿、镞、磨盘、磨棒等;还有细石器。发现平面为圆角长方形的半地穴房址。新乐文化出土的煤精制的圆泡形饰、坠饰和珠等,是中国最早的煤精工艺制品。陶器多夹砂红褐陶,火候较低,陶质疏松,并常饰有压印的“之”字形纹和弦纹等,种类有直口筒形深腹罐、鼓腹罐和斜口簸箕形器等。

公元前5400年--前4500年赵宝沟文化:赵宝沟文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发现于NMGCF市AHQ高家窝铺乡的赵宝沟村而得名。赵宝沟文化时期诸多半地穴房址,小山遗址首次出现猪首、鹿首和神鸟组合的“灵物图像”,几何形刻划纹,灵神物纹,钵、罐、尊等,在意识形态和绘画艺术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赵宝沟文化是继兴隆洼文化之后,在西辽河流域取得支配地位,并对红山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又一支重要远古文化。赵宝沟文化主要经济形式为原始农业,狩猎经济占有一定比重。这一时期先民已存在等级高低之分,社会分工已趋明显,表现出发达的原始宗教信仰和浓重的生殖崇拜。

公元前 5400年--前 4400年北辛文化:北辛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由于最早发现于江苏淮安青莲岗,考古界曾定名为青莲岗文化,后因该文化以滕州市官桥镇北辛遗址最为典型,遂重新定名为北辛文化。主要遗址有山东滕州北辛、兖州王因、泰安大汶口、江苏邳州大墩子、LYG市二涧村和淮安青莲岗等。其后发展为大汶口文化。

公元前5000年--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是指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房屋“的遗迹。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距今约7000年前长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况。

中国上古时代传说中的“有巢氏”部落其实就是居住在宁绍平原的古越族--河姆渡人的一支。有巢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构木为巢”的巢居发明者,而这正是对宁绍平原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的映射与形容。有巢氏,尊号“巢皇”、“大巢氏”,中国上古时期部落首领,相传为燧人氏之母、伏羲氏与女娲氏的祖母。曾率领其部落人民以宁绍平原为起点两度迁徙;先后到达今浙江杭嘉湖平原与今AH巢湖流域,并在良渚古城登基成为了良渚古国的最后一代君主;后期又在今山东琅琊古城(位于今SD省QD市黄岛区)建立了陪都。而后又在今巢湖一带建立了古巢国,定都凌家滩古城(今AH凌家滩遗址)。河姆渡文化因有巢氏先民的迁徙而加速与外界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与浙江良渚文化、AH凌家滩文化广泛交融,共同构成了有巢氏先民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马家浜文化:马家浜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ZJ省JX市南湖乡天带桥村马家浜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达浙江的钱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及其后续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发现与确立,表明太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源远流长、自成系统,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GS省到HEN省之间。因首次在HEN省SMX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其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仰韶文化是中原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河南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众多,分布地域遍及河南全省,尤以SMX、洛阳、郑州等地最为集中。

仰韶文化的源头可追溯至距今八九千年的贾湖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分布地域最大的史前文化,涉及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甘肃、青海、湖北、宁夏等地。作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它向外具有较大辐射力。尤其是彩陶的大范围传播,被考古学家认为是代表了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波及周边地区,达到史前艺术的高峰。

公元前5000年--3000年前龙虬文化:龙虬文化弥补了江淮东部原始文化和古学文化的空白,以JS省高邮市龙虬庄遗址命名。龙虬文化誉为“江淮文明之花”,是属于高邮文化和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一部分,龙虬文化内涵被认为是江淮地区东部同时期文化的典型。属于龙虬文化的遗址有:龙虬庄遗址、唐王墩遗址、周邶墩遗址、高邮商周古文化遗址。龙虬文化源远流长,文化面貌独特、文化系列完整。

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红山文化: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分布范围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NMG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NMG赤峰红山后BLYQ那斯台出土文物有之字纹筒形罐、彩陶、女神像,大型柳叶状石耜,玉龙等,积石墓。

公元前4400年--前3300年大溪文化:大溪文化是分布于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因CQ市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其分布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西段的两岸地区。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的重要遗迹。大溪文化的发现,揭示了长江中游的一种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文化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