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中国在六十年代就得到了一架入侵的美制F4战斗机的残骸,得到了其进气道的外形参数,但是进气调节机构的参数却不可能得到。
要不然的话,歼八I都不可能用机头进气设计了。
几年前得到的米格二十三战斗机,也是一样的,只能测绘它的进气道外形。
进气道的风洞试验很复杂,而且这次歼八II最大的改变就是进气道了,气动外形倒是变化不大,发动机变化也不大,还是涡喷十三系列,只是增推了一些。
如果,有一套可靠的计算机进气道设计软件就好了,李曙光不由得在想。
可是这会儿,到哪去弄这种软件呢?
在计算机辅助设计飞机方面,中国航空工业也是非常的落后,在李曙光的记忆中,第一个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型号是歼轰七,1986年底,六零三所研制成功7760CAD/ CAMM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及管理系统。
当然这套系统与法国达索的CATIA系统相比,还是有很多不足的。
真正实现计算机数字化设计和制造的项目,还是歼10战斗机,不过现在歼十战斗机还没有选型成功呢,一切都还早。
如果现在沈飞能够引进达索的CATIA系统,那不就可以用来优化设计歼八II的进气道吗。
当然如果能够针对性的在CATIA系统基础上,做出国产的设计软件就更好了。
沈飞为什么会逐渐的不如成飞,其中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成飞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方面,走在了前面,引进达索系统。
而沈飞虽然也没少找国外的合作关系,比如说歼八IIACT电传飞控试验机,沈飞便找到了德国MBB公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