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流放路上11

路上有生病的,病的不严重的,就继续赶路。实在病的太严重的,就把病人留下来,和当官差沟通交接好,把人留在当地。

如果病人后续好了,就由别的押运人员把该人押送到指定地点。如果病人没治好,人死了,官差就地销户,销差。

走路的时候,每天最多走六十里地。现在坐车赶路,每天都能走一百五十多里地。走了两个月,就陆续有人到达指定地点了。

到达每个流放犯人指定县城的时候,押解的官差和当地官差交接犯人,交接手续,每家自己买的木头车不没收,赶车的牲口没收。

犯人自己推着木架子车去往指定的流放地点。押解的官差只把他们送到县城,送他们下乡去驻地的是当地的官差。

没收的牲口,官差都卖了,充当这趟苦差的油水了。

董天理和陈奕凡没分到一个县城。董天理被分到鹤岗的采石厂了。陈奕凡被分到伊春的林场伐木了。

赵小英和堂姐赵鹏羽分别的时候,给了赵鹏羽二十两银子,和一块看起来挺值钱的玉佩,告诉堂姐没钱的时候,把玉佩卖了换钱。

赵鹏羽也没有多少钱,她的父母和赵远嵩没分家,赵府被抄家的时候,受了刮连,全家被流放到岭南去了。

赵鹏羽出来的时候,藏了一个大金镯子,一路上花的差不多了,如今牲口也被官差没收了,她们夫妻推着架子车,拉着五个孩子 ,在官差的押解下,去鹤岗了。

和陈奕凡同路的,只有严青云一家。陈奕凡和严青云都被发配到伊春林场了。

严青云的儿子,因为残疾就不用跟着进山伐木了。

伊春是个特别偏远的林区,他们林场的驻地,离最近的镇子上都有五十多里地。

办理了新户籍以后,他们就在伊春林场落户了。林场这边的房子,都是木刻楞,砍伐下来的原木,直接卡出来了的木屋,房顶铺的是树皮,木刻楞的缝隙里面填充着苔藓,房顶和墙壁外面都长苔藓了。

林场的场站没有给家属准备房子 ,家属得在离场站宿舍的山下,在家属居住的小村庄里面,自己挖地窨子,搭窝棚住。

陈奕凡和严青云当天就被派去伐木了,就住在林场职工木刻楞里面的大通铺里面。严青云的残疾儿子,也去灶上帮忙了,就能得到一个铺位,和工人挤挤,就住在了工棚里面。

赵小英带着三个孩子,不能去和一群男人挤一个大通铺上啊!她得自己在山下的村庄建房住。好在她有钱, 有钱能使鬼推磨。

盖房子的这几天,赵小英和孩子就住架子车里面。她塞了三十两的银子,给了监管林场的官差王大伟,求他帮忙找人建房。

王大伟是本地人,三十来岁,看着就精明强干,在林场有威信。他当即就派人,在林场场站山下的家属聚集区,给赵小英批了一个房基地。

并且派人挖地基,拉木头,来给赵小英建房。盖的不是普通的土坯房,不是砖瓦房,不是石头瓦房。

是当地人嘴里说的‘木刻楞’。木制的框架,新砍伐下的湿木头,横着一根根的做墙。木板的房盖,上面铺厚厚的茅草和泥土来保温。

赵小英有钱,房顶上铺瓦了。是家属区里面唯一的一个瓦顶的房屋。没用五天的时间,王大伟派的几十个人就给赵小英建好了三间的大木屋。

官差王大伟告诉赵小英,这里的夏天不热,冬天特别冷,所以就不给她留后窗子了。木刻楞的房子里面,又垒了一层土坯墙。

伊春的冬天特别冷,如果内墙不垒一层土坯,木头上都会结冰、滴水。赵小英想在木屋外面也垒一层土坯,防火,还耐寒。

王大伟说:“木头还没干,里面都用土坯的话,湿木头没几年就会朽烂了。让木头干了,定了型,明年秋天,再再外面垒一层土坯。”

赵小英只花了三十两银子,就在林区的家属区有了一所属于自己的木头房子了。院子里面还挖了水井,水井的井台高出地面一米,上面还盖了两块带锁的木板,怕孩子掉进去。。

家属住宅区在山下,缺点是离场站十多里地,陈奕凡回家要走很久。优点是家属区是没有林木的防火区,就算山火,也不会波及到家属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