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曰:
烽火连天处。战云翻、七雄争霸,金戈铁马。乱世风云硝烟漫,剑影刀光冲杀。谋与略、纷争高下。秦赵魏韩齐燕楚,看英雄、壮志凌霄野。鼙鼓震,旌旗赭。
黄沙万里征鞍跨。守疆陲、兵戎相见,壮怀难舍。良将谋臣筹帷幄,血溅沙场何怕。展壮志、江山如画。胜负兴亡皆如梦,叹兴亡、功过凭谁话。千古事,浪淘罢。
华夏2387年,田婴离世,他的儿子田文顺理成章地继承了薛的封地。田文素有贤名,号孟尝君或薛公。田辟强对其颇为赏识,继续任用他为相国。田文掌权之后,目光高远,深知秦国的日益强大对各国构成了巨大威胁,于是试图以齐国为主导,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攻秦,以遏制秦国的扩张之势。
彼时,秦国的张仪因种种原因被驱逐出境,无奈转而去魏国为官。这一变动让各国的局势愈发微妙。楚王见此情形,当即背弃了和秦国的盟约,为了向齐国示好,甚至逮捕了昭雎。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桓臧游说楚王,言辞恳切:“大王,昭雎与张仪素有交情,若能善加利用,此交情亦可巩固楚魏关系,于我大楚有利无害。”楚王沉思片刻,觉得桓臧所言不无道理,最终听从了他的建议,释放了昭雎。
不久之后,魏国的宰相田需去世,楚国瞅准时机,大力支持魏太子魏遫坐上了魏相之位。在各方势力的纵横捭阖之下,魏、楚、齐等国合纵的局势又一次形成,共同对抗强秦的威胁。
魏襄王与秦王在临晋相会,一时间,气氛紧张而凝重。张仪、魏章则成为了魏国的相国,为魏国的政事出谋划策。
在这动荡的局势下,新的秦王嬴荡即位。韩、魏、齐、楚、越等国怀着各自不同的目的,纷纷派遣使者前来祝贺。韩国或许是为了在新王面前求得一份安稳;魏国也许是期望缓和与秦国的紧张关系;齐国则是在观望中探寻新的机遇;楚国的心思难以捉摸;而越国,更是暗藏玄机。
同年,秦武王亲自接见了越国的使者。在密室之中,两人密谈许久,最终达成了夹击楚国的密约。越国在勾践灭吴之后,已然成为东南大国,国力强盛,此时是仅次于楚国的第二大国。楚、越两国虽水土相接,人文相近,但彼此视为心腹大患,无时无刻不在谋划着如何消灭对方。
而在西南边陲,蜀地发生了动乱。蜀相陈庄作乱,残忍地杀死了蜀侯通国。消息传到咸阳,秦武王怒不可遏,当即派能臣甘茂率兵平定蜀国叛乱。甘茂不负众望,迅速诛杀了陈庄,稳定了蜀地局势。不仅如此,秦武王还派兵攻打义渠、丹犁,展现出了他的雄心壮志和强硬手段。
秦武王嬴荡,乃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锋锐的君主。他身材魁梧,力大无穷,重武好战,自登基以来,心中便怀着问鼎中原的宏伟志向。在他的朝堂之上,武将们备受重视,他常常与将领们探讨兵法战略,谋划着如何拓展秦国的疆土。
秦武王嬴荡即位不久,他那雄心壮志便如熊熊烈火燃烧起来,目光紧紧锁定了韩国。在韩国的军事布局中,重镇宜阳宛如一道坚固的壁垒,不仅是周国与韩国阻挡秦国东进的关键防线,更是秦国兵出函谷关必须跨越的障碍。只有掌控了宜阳,才能确保物资与兵员的运输通畅无阻,为秦国的东进之路铺就坚实的基石。
这一日,秦武王在王宫大殿内,借探讨国事之机,向左右丞相甘茂和樗里疾袒露了自己意欲灭掉周王室、获取应有威望的想法,实则是在试探他们对于攻打韩国夺取宜阳之计的态度。
樗里疾听闻,眉头紧皱,拱手进言道:“大王,攻打韩国此事,臣以为不妥。那韩国路途遥远,此去征战,必将劳师动众,耗费大量的财物。且不说战场局势瞬息万变,胜负难料,即便我军能胜,也未必能有所获。万一赵国、魏国二国趁我军远征,从背后偷袭,那秦国将陷入腹背受敌之境,后果不堪设想啊!还望大王三思。”
秦武王听罢,微微颔首,目光却转向了甘茂,示意他发表见解。
甘茂上前一步,神色坚定,朗声道:“大王,臣以为‘伐宜阳,定三川’乃是我秦国挺进中原、成就帝业的关键所在。宜阳虽城坚兵精粮足,但并非不可破。只要策略得当,破韩指日可待。”
秦武王眼中闪过一抹兴奋,急切地问道:“甘茂,快细细道来。”
甘茂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大王,伐韩宜阳,必先破韩魏联盟。如今魏国态度摇摆不定,臣愿自请入魏,凭借臣之三寸不烂之舌,声言定能使魏王不但不偷袭我秦军,而且还会出兵相助。只要魏国助秦,赵国就不敢越魏而援韩,届时韩国孤立无援,宜阳虽固,也难挡我大秦铁骑。”
秦武王听后,大喜过望,从王座上站起身来,走到甘茂面前,说道:“若此计能成,卿当记首功。寡人赐予你诸多财物,望你不辱使命,成功说服魏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甘茂跪地谢恩,接过财物,带着使命踏上了前往魏国的征程。
华夏历2388年,赵国的邯郸城,春风拂过古老的城墙,带来了一丝新的气息。赵雍,这位雄心勃勃的君主,正致力于对邯郸城的改造。他将“大城”东北部那已废置的宫室改建为苑圃,取名九门。在这苑圃之中,新建起一座高耸的丛台,以供游乐。
登上丛台之巅,赵雍极目远眺,辽阔的大地在他眼前展开。他的目光越过山川河流,望向远方,那是齐与中山之境。他心中思绪万千,暗暗谋划着赵国的未来,那坚毅的眼神中透露出他的壮志雄心。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秦国,秦武王正酝酿着一场新的征战。他派遣司马错率领大军从巴蜀水路攻打楚国的黔中一带。战鼓雷鸣,江水奔腾,然而此次战役未能完全攻克,秦军只得暂时收兵。
而在西周,武公的共太子不幸去世,这一事件在各国间引起了微妙的波澜。楚王在谋臣昭翦的建议下,果断出手扶持公子咎登上西周太子之位,使得楚国在外交上暂时转变为中立方。
楚国,这个在战国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大国,常常采用“假纵胁秦”的策略。他们试图通过作势援助、结交其他合纵国,来逼迫秦国割地赂楚。一旦得地,楚国便会根据形势选择保持中立,乃至背叛合纵、与秦国连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宜阳之战和皮氏之战。
秋意渐浓,萧瑟的风掠过韩国的宜阳城。秦国的大军如乌云般压境,兵锋直指宜阳。韩襄王心急如焚,向各国求援。一开始,楚王听闻秦国攻打韩国,曾想要救援韩国。朝堂之上,大臣们争论不休。
“王上,秦国此次来势汹汹,若不救韩,韩国恐将危矣。唇亡齿寒,韩国若亡,下一个遭殃的或许就是我们楚国。”一位大臣慷慨陈词。
然而,陈轸却站了出来,他微微躬身行礼,说道:“王上,不可救韩。如今局势复杂,秦国强大,我们贸然出兵,未必能胜。且秦国与楚国之间的关系微妙,不如暂且观望。”
楚王沉吟片刻,最终采纳了陈轸的建议,放弃了救援韩国的想法。
另一边,秦武王为了确保楚国在这场战争中保持中立,向楚国空口许诺,称如果楚国愿意袖手旁观,秦国就会归还汉中之地。楚王听闻此诺,心中权衡利弊,最终应允了秦国的条件。
韩襄王在孤立无援之下,只得另寻出路。他亲自前往临晋,与秦武王会见,试图通过谈判来挽救危局。然而,这场会见并未改变韩国的命运。
与此同时,秦国的甘茂出使魏国。在魏国的宫殿中,甘茂巧舌如簧,以“共享伐韩之利”为诱饵,试图争取魏王的支持。
“魏王陛下,韩国如今势弱,若我们秦魏联手,攻克宜阳,那其中的利益将无比丰厚。魏国可分得大片土地和财富,从此国力大增。”甘茂目光炯炯地说道。
魏王心中犹豫不决,他深知与秦国结盟攻打韩国可能会引发其他国家的不满,但那诱人的利益又让他心动不已。
甘茂看出了魏王的犹豫,继续施加政治军事压力:“魏王陛下,如今秦国兵强马壮,若魏国不与秦国结盟,日后秦国若调转兵锋指向魏国,恐怕魏国难以抵挡。”
最终,魏王在利益的诱惑和压力之下,答应出兵助秦,与秦国共同伐韩。
甘茂成功完成使命,返回秦国。他马不停蹄地进宫面见秦武王,与秦武王订立息壤之盟。秦武王郑重地表示将全力支持甘茂,派遣他与庶长封率军攻打宜阳。
秦国的大军在甘茂的率领下,兵临宜阳城下,已经五个月过去了,然而这座城池依旧坚如磐石,未能被秦军攻破。
秦国的朝堂之上,大臣樗里疾和公孙奭眉头紧皱,他们纷纷向秦武王进言,力陈攻宜阳之战的诸多不利,主张召甘茂回国,就此退兵。秦武王听着大臣们的反对之声,心中也泛起了犹豫的波澜。
而在宜阳城外的秦军军营中,甘茂望着那高耸的城墙,心中的坚定未曾有丝毫动摇。他想起了与秦武王在息壤定下的盟约,那是他们共同的决心和承诺。“息壤之盟就在那里,大王您可不要忘记。”甘茂的话语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秦武王在犹豫再三之后,终是忆起了与甘茂的约定,他决定再给甘茂一次机会,增兵五万,并派遣勇猛的乌获前往协助。甘茂深知士气对于军队的重要性,为了激励部下,他散尽私财赏赐士兵。秦军将士们感受到了主将的决心和信任,士气大振。
就在秦韩战事胶着之时,楚国却在背后蠢蠢欲动。楚将景翠率领大军前来,摆出一副要援助韩国的架势,这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张。此外,楚国还放出狠话,扬言要攻打给秦国借道的东周。东周君闻此,心急如焚,他深知东周在这列强纷争的局势中如一叶扁舟,稍有不慎便会被巨浪吞没。于是,东周君亲自出马,前往楚军营地游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东周君的巧言劝说下,景翠虽然没有立即参战,但也没有撤离,而是选择按兵不动,等待时机。宜阳城中的韩军苦苦坚守,期待着楚国的援兵能早日到来。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景翠的心思早已不单纯是援助他们。
秦国这边,面对楚国的威胁,也是忧心忡忡。他们深知,若是楚军此时参战,刚刚经历苦战的秦军将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无奈之下,秦国决定将煮枣献给楚国,希望能暂时稳住楚国,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
终于,在秦军的顽强攻击下,宜阳城破。秦军如潮水般涌入城中,喊杀声响彻云霄。这一战,秦军斩首六万,鲜血染红了宜阳的土地。胜利的秦军乘胜渡过黄河,夺取武遂并筑城,以巩固战果。韩襄王见大势已去,被迫派公仲倗到秦国谢罪,同秦国议和。
秦武王,这位年轻而争强好胜的君主,因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的勇猛而对他们倍加赏识,皆赐予高官厚禄。同年八月,天气依旧炎热,秦武王的心中却燃起了一股与孟说一较高下的冲动。他要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以此来展示自己的力量和勇气。
众人围绕在旁,目光中既有期待,也有担忧。秦武王深吸一口气,双手紧紧握住鼎足,奋力一举。就在那一瞬间,他只觉两眼一阵剧痛,鲜血从眼眶中流出,紧接着是腿部传来一阵钻心的疼痛,胫骨折断。周围的人顿时慌乱起来,连忙将他扶起。然而,到了晚上,秦武王终是因伤势过重,气绝而亡,年仅 23 岁。
秦武王无子,他的突然离世让秦国的王位出现了空缺。赵国的赵雍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做出了反应。他派代相赵固前往燕国,迎接在燕国为质的秦公子嬴稷回秦。
嬴稷在赵固的护送下,匆匆踏上了归秦之路。一路上,他的心情复杂而沉重,既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又深知自己肩负着秦国的重任。当嬴稷回到秦国时,秦国的朝堂上各方势力暗中角逐。但最终,嬴稷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众多大臣的支持下,被立为秦王,即秦昭襄王。
楚国的大军兵临韩国的雍氏城下,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昭应率领的楚军如汹涌的潮水,持续围攻五月之久,雍氏城中粮草逐渐殆尽,百姓们在饥饿与恐惧中煎熬。
韩国的君臣心急如焚,深知若再无外援,雍氏城必破。于是,他们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秦国身上,派出使者快马加鞭向秦国求援。
此时的秦国朝堂上,秦宣太后因自己出身楚国,对救援韩国之事心存犹豫。她坐在高位之上,眉头紧锁,目光中透露出复杂的情感。
然而,甘茂却挺身而出,他言辞恳切,向秦王分析局势:“大王,韩国若亡,楚国势力必将大增,对我大秦构成更大威胁。此时救韩,乃是为了秦国的长远利益。”秦王听后,微微颔首,终被甘茂说服,决定出兵救援韩国。
楚国得知秦国出兵的消息后,无奈退兵。但这并未让天下迎来和平,反而引发了更多的纷争与权谋较量。
不久之后,秦、楚联合攻打魏国的皮氏。楚国却在关键时刻背秦助魏,妄图借机要挟秦国割地于楚。同时,魏太子魏遫来到楚国作为人质,以确保楚国的利益。
面对楚国的反复无常,秦将樗里疾怒不可遏。他深知不能让楚国的阴谋得逞,于是果断与魏国讲和。凭借着他的智谋与策略,樗里疾成功诱骗楚王放归魏太子。随后,秦国和魏国联军反攻楚国,一时间,楚国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
在这紧张的局势中,魏太子魏遫深知战争的残酷,他不愿看到生灵涂炭,百姓遭殃。于是,他挺身而出,在秦、魏、楚三国之间艰难调停。最终,三国偃兵而散,暂时恢复了表面的和平。
而在北方的赵国,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正在悄然兴起。赵雍,这位年轻而有抱负的君主,决心对赵国的军事进行一场大胆的改革。
他下令让军队采用胡人服饰,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戴着插有貂尾或鸟羽的武冠,穿皮靴,以发展骑兵,训练在马上射箭的作战技术。他深知,在这战乱频繁的时代,只有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赵国才能在列强环伺中立足。
然而,这场改革并非一帆风顺。肥义等大臣坚定地站在赵雍一侧,成为改革的有力支持者。但贵族公子成、赵文、赵燕、赵造等人却极力反对。
公子成怒气冲冲地进谏:“大王,赵国怎能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这是对祖宗之法的亵渎,会让赵国陷入混乱!”
赵文也附和道:“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如今这般变革,有违礼法,必遭天谴!”
赵造更是言辞激烈:“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变俗而动。大王如此作为,是将赵国推向深渊!”
赵雍听着这些反对之声,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烧。他猛地站起身来,目光坚定而锐利,大声驳斥道:“理世不必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如今局势变幻莫测,若我们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赵国终将被他国吞并。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
小主,
他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那些反对的声音顿时弱了下去。但公子成等人仍不甘心,他们在私下里密谋,试图阻碍改革的推进。
后来,赵国在赵雍的带领下,成功攻取原阳。赵雍把它改为“骑邑”,用来训练骑兵。大臣牛赞又跳了出来反对:“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大王此举,实乃冒险!”
赵雍当即加以驳斥:“古今异利,远近异用!今重甲修兵不可以逾险,仁义道德不可以来朝。如今局势,若不革新,赵国何以图强!”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在大殿中回荡。
赵雍深知,推行胡服并非易事,但他心意已决。他明白,这是赵国走向强大的必经之路。于是,他决定以身作则,先从自己的家族和朝廷开始推广。
在宫廷中,赵雍亲自穿上了胡服。那紧身的短衣,便捷的长裤,配上高筒的靴子,让他显得英姿飒爽。他的举动让家族中的人惊讶不已,但在他的坚持下,渐渐地,家族成员们也开始接受并穿上了胡服。
朝廷之上,赵雍对那些守旧的大臣们严厉驳斥:“尔等只知守旧,不思进取。如今赵国若不革新,必将被他国所吞。”在他的强势推动下,朝廷的官员们也纷纷换上了胡服。
随着家族和朝廷的推广初见成效,赵雍将胡服的推行扩大到了官府和军队中。然而,这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守旧势力的反对声此起彼伏,但赵雍毫不退缩。他深知,只有打破旧有的观念,赵国才能迎来新生
赵雍推行胡服,并非只是为了改变服饰,更是为了学习胡人骑射的战斗技术,从而增强赵国的兵力。他亲自训练士兵,手把手地教导他们骑射之术。
在训练场上,赵雍骑着骏马,弯弓射箭,箭无虚发。士兵们见此,无不深受鼓舞,纷纷刻苦训练。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赵国的军队逐渐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赵雍看准时机,率领着这支焕然一新的军队,踏上了攻取中山和攻略胡地的征程。
战场上,赵国的士兵们身着胡服,行动敏捷,骑射娴熟。他们如同一股狂风,席卷着敌军的阵地。中山国的军队在赵国的猛攻下节节败退,赵国的领土不断扩大。
赵雍不仅在战场上勇猛无比,还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他深知,单纯的武力征服并非长久之计,要让这些游牧部族真正服从,还需恩威并施。
在征服了林胡和楼烦之后,赵雍收编了他们的骑兵,将其融入赵国的军队中。同时,他对这些部族采取了宽容的政策,允许他们保留一定的自治权,让他们感受到赵国的仁德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赵雍推行胡服骑射取得了显着的成果。同年,赵国攻中山到房子。赵雍还前往代地,再北至大草原,西抵黄河,登上黄华山顶。
站在黄华山顶,赵雍俯瞰着自己的国土,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他看到的是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是赵国的崛起与强大。
此时的赵国,已不再是昔日那个弱小的国家。它拥有了强大的军队,广阔的领土,成为了与齐、秦并列的强国之一。
同年,魏太子到秦国朝拜。秦国来进攻魏国的皮氏,没有攻克就撤兵了。
华夏历2391年,天下纷争不断,局势风云变幻。在这乱世之中,各国皆为自身利益筹谋算计。
田文站在齐国的城楼上,望着远方,心中筹划着合纵攻秦之大计。他向齐王田辟强进言,力主组织六国合纵,共同伐秦。田辟强深以为然,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他遣使致信楚怀王,言辞恳切,劝楚齐合力。信中提及,破秦之后,楚国可取得武关、蜀、汉等地
楚怀王收到齐国来信,内心开始摇摆不定。楚国长期以来的亲秦政策,在这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出现了裂痕。朝堂之上,大臣们争论不休,有的主张继续亲秦,有的则认为合纵攻秦乃是天赐良机。
然而,这一番动摇最终并未取得实质效果。一年后,楚国权衡利弊,还是选择了背齐合秦。秦昭襄王为了稳住楚国,也展现出了一定的诚意,将部分土地归还给了楚国
在秦国,身为宣太后外族的向寿深得秦王宠用。楚王得知此事后,认为这是一个拉拢秦国的好机会,于是不惜重金贿赂向寿。向寿收了厚礼,为了回报楚王,竟将杜阳之地私自赠给了楚国的小令尹。
韩国一直渴望从秦国手中要回武遂,却又怕因此触怒楚国。韩王苦思冥想,最终派出能言善辩的唐客前往楚国,试图说服楚王支持此事。唐客在楚国王宫,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向楚王分析其中利弊。楚王权衡再三,决定派使者赴秦,替韩国索要武遂。
此时的秦国,甘茂与向寿正在为权力明争暗斗。苏代作为韩国的使者来到秦国,他深知秦国朝堂的局势,于是向向寿献上一计:“如今您与甘茂争权,莫不如劝说楚国把颍川归还给韩国,以此与韩国交好。有了韩国的支持,您在与甘茂的争斗中必将占据上风。”向寿听闻,觉得此计甚妙,欣然同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惜,楚王并没有答应向寿的要求。不久之后,甘茂为了稳定局势,还是将武遂交割给了韩国。向寿趁机攻讦甘茂,甘茂在秦国的处境愈发艰难,最终被迫出走。
秦国归还武遂给韩国之后,齐王得知此事,大为恼怒。他深知秦楚联合对齐国不利,于是修书一封,劝楚王加入合纵。
楚王收到齐王来信,再次陷入了沉思。朝堂之上,昭雎站出来说道:“大王,如今局势复杂,齐国势大,不可轻易得罪。秦国虽归还武遂,但狼子野心,不可不防。臣建议,我们一边与齐、韩交好,一边厚待秦国重臣樗里疾,再挟齐韩之势来迫使秦国割地赂楚,如此,方可保楚国利益最大化。”
楚王听后,觉得昭雎所言有理,于是决定采纳他的建议。一时间,楚国在各国之间周旋,试图在这乱世之中谋求更多的土地和利益。
烽火硝烟中,赵国的兵锋直指中山,大军一路行进至宁葭。赵雍,这位雄心勃勃的君主,目光如炬,他深知要使赵国强大,必须拥有一支精锐之师。于是,在攻取原阳之后,他改设“骑邑”,精心训练大量骑兵。
经过严格训练的赵国骑兵,犹如一阵狂风,西取胡地直至榆中。在那广袤的草原上,游牧的林胡王面对赵国的铁骑,不得不献上良马,表示归属于赵国。赵雍命代相赵固兼管林胡部族,收编林胡的军队,进一步壮大了赵国的军事力量。
而在外交战场上,赵雍同样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他分别派遣楼缓出使秦国,仇液出使韩国,王贲出使楚国,富丁出使魏国,赵爵出使齐国,试图在外交上孤立中山国,为攻打中山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与此同时,在西边的秦国,一场政治的风波正在掀起。昭襄王接受右丞相甘茂的提议,将武遂之地归还给韩国。然而,这一决策却遭到了向寿和公孙奭的强烈反对。这二人因仇恨甘茂,在昭襄王面前不断进谗言,试图抹黑甘茂。
甘茂察觉到局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惶恐不安,深知继续留在秦国可能会有杀身之祸。于是,他假借讨伐魏国之名,毅然投奔了齐国。
华夏历2392年,秦昭襄王为了实现秦国的战略目标,不惜厚赂楚国,促成了秦楚之间的联姻,两国结为盟国。楚国与秦国的联军气势汹汹地攻打韩国,将韩国的纶氏围得水泄不通。而向寿,在楚怀王的推荐下,登上了秦国相国之位。
楚国,屈原因坚决反对秦楚结盟,触怒了楚怀王,被放逐到了汉北。他望着那远离朝堂的荒凉之地,心中满怀忧愤,却依然心系楚国的命运。
另一边,赵国对中山国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赵雍亲自率领右、左、中三军,将军牛翦率领着战车和骑兵,赵希统领着林胡和代地的军队,各路大军在曲阳会合。他们的士气高昂,军旗飘扬,仿佛要将这片天地都纳入赵国的版图。
赵军一路向北攻到恒山的华阳,向南攻到石邑、封、鄗等地,所到之处,中山国的军队节节败退。中山王在无奈之下,只得提出以割让四座城邑为条件求和。赵雍审时度势,允诺了中山王的求和,暂时罢兵回朝。
华夏历2393年,风云变幻,天下局势波谲云诡。在这一年,楚王与秦王于黄棘举行了会盟,史称黄棘之会。会盟之时,旌旗飘扬,甲胄鲜明,双方的目光交汇之处,既有权谋的较量,亦有对和平的期许。同年,秦国信守承诺,把上庸归还给了楚国,两国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刻似乎迎来了短暂的缓和。
而在北方,赵国的军队也在战场上纵横驰骋。他们攻取了榆中以北黄河上游的河宗氏和休溷诸貉之地,战功赫赫。赵君当机立断,设置了九原郡和云中郡,将“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并下令将军、大夫、适子、戍吏等一律穿上当地貉族住民的服饰,以示对新领土的融合与尊重。
华夏历2394年,秦国在表面亲楚的同时,暗地里却另有盘算。他们看准时机,大举进攻韩、魏两国的要地,再度攻取了韩国的武遂。韩、魏两国在秦国的强大攻势下,难以招架,被迫倒向齐国,寻求庇护。
齐、韩、魏三国因“楚负其纵亲而合于秦”,怒火中烧,联合出兵伐楚。一时间,楚国边境烽火连天,战鼓雷鸣。楚怀王在这危急关头,为求自保,以太子熊横入质于秦为条件,换来秦军的援救。强大的秦军一到,三国联军见势不妙,纷纷退兵。然而,齐、魏、韩三国并未善罢甘休,他们指责楚国背叛了合纵盟约,欲再次兴兵。楚国无奈之下,再次用太子熊横为质,才使得双方暂时休战。
在这各国相互攻伐、合纵连横的乱世之中,赵国的赵雍却有着更为深远的谋略。他敏锐地察觉到秦、齐二强对峙连年,两国先后拉拢韩、魏发动合纵、连横战争,无暇他顾。于是,赵雍决定趁机图谋攻灭中山。
趁着孟尝君田文合纵,齐、魏、韩连年伐楚之时,赵雍果断发兵攻中山。中山国虽小,却也有着顽强的抵抗意志。赵国的军队遭遇了中山国军民的拼死抵抗,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赵雍毫不退缩,他坚信,只要战略得当,胜利必将属于赵国。
小主,
与此同时,赵雍深知单靠武力难以确保胜利,他采取了连结秦、楚、宋的策略,以牵制齐、魏、韩等国。在外交的舞台上,赵雍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和谋略。他派出使者,与秦、楚、宋三国的君王密谈,许下种种承诺,以换取他们在这场战争中的支持或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