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院正堂之上,气氛凝重压抑。
朱红的梁柱在黯淡的光线里投下厚重的影子,与厅中气氛相得益彰。
几位大臣围坐在桌旁,眉头紧锁,神色凝重。
他们的目光在手中的文书与宋江的身上来回游移,对于这等不懂规矩的小吏,他们平日里几乎不会多看一眼,此时也不过是看个热闹,多数还是被他的那个主意所吸引。
王襄,这位刚被赵佶任命为同知枢密院事的官员,率先打破沉默。他的声音低沉沙哑,带着几分忧虑:“这引蛇出洞之策,从兵法之上看,确有可取之处。可动用禁军屠杀村民,这手段太过狠辣。一旦传出去,咱们在仕林中怕是要被唾沫星子淹死。”他边说边轻轻摇头,脸上满是纠结。
枢密副使王黼,慢悠悠地轻抚胡须,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精明:“话虽如此,可国事当前,应以大局为重。若能借此平定梁山之乱,倒也值得冒险一试。大不了将罪过推到梁山头上,如此一来,朝廷颜面无损,还能彰显平叛之功。”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志在必得的笑意。
王襄闻言,眉头皱得更深,他沉吟片刻,目光在肃然站在阶下的宋江和在下首处安稳喝茶的高俅之间来回游移,心中犹豫不定:“此事干系重大,依我看,最好还是恭请圣裁。”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谨慎。
“王大人糊涂啊!”王黼突然笑出声来,“此事怎能让官家知道?你又不是不了解官家的性子,这等小事去扰了他的兴致,岂不是自讨没趣?”他的眼神中带着些许嘲讽。
王襄听了,瞥了一眼面色铁青的高俅,心中暗自思忖,随即哈哈一笑,端起茶杯,说道:“禁军出兵一事,我们大臣原则上是同意的,只是这事儿太过重大,还需高太尉静等几日,容我们再商议商议细节。”他的语气看似平和,却暗藏玄机。
高俅虽是殿前司太尉,备受官家宠信,可面对官职比自己高、同样在官家面前得宠的王襄和王黼,也不得不收敛那副豪横的劲头。他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说道:“如此,高某便静候佳音了。”说完,他站起身,拂袖而去。
看着高俅离去的背影,王襄立刻招呼人,将高俅刚刚用过的茶具全部丢弃,仿佛那些茶具沾染了什么污秽之物,对于跟着高俅一起离去的宋江,更是看也不看一眼。
“仲纯兄,如此不懂规矩的小人,急功近利,心思歹毒,你何必还要赞同?” 王襄忍不住问道。
王黼嘿嘿一笑,双眼微眯,手上还拿着那封书信仔细打量,“这事儿若成了,我枢密院自然有功于社稷;败了,自有那位宋江担责。我们不过是同意出兵,此乃我枢密院本职,至于兵在外如何打仗,不是有句老话叫‘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