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息讼

对于三班衙役来说,靠着县衙每月那不足一两的工食银过日子怕是会饿死,所以他们往往巧立名目多收各种费用,什么鞋袜费、车费、驴费等等。

更何况眼前问话的还不是什么正经在册的正役,而是在衙门里挂名帮忙的白役,他们没有工食银,其收入毫无保障,只靠着保护费和孝敬过日子。

他们巴不得多捉拿一些嫌犯回来,反正只要有人,他们就能从中捞银子。

常巧之冷静地回道:“他原是我镇上皮毛商行的东家,却不知道犯了什么事?”

衙役见她不是左邻右舍,亦不是亲朋好友,立时不耐烦推了常巧之一把,“让开,衙门办事岂是你们外人能胡乱问的。”

常巧之见他们把嫌犯交给牢头后,又急急地往外赶,显然是想趁着这个风口,多抓点人来,也好发一笔小财。

待衙役走远,常远之又买通了牢头,将裘大叔及他的伙计,都转移到一间单独的高档牢房中,与她爹在一处做伴。

说是高档其实也不怎么高档,无非就是人少了点,干净了点,但空气还是一样的潮湿,充满了霉烂、腐朽味。

对于律法这块,常巧之不是很熟悉,倒不如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于是她和柳队长等人走出衙门后,在衙门外大街上,找到一位专门负责给人打官司的讼师。

讼师听完来意后,便给她细细分析,如何破局。

原来衙门打官司自有一套流程,先是放告,其是挂号,接下来就是发差、销差、过堂。

如今常良才的案子卡在发差和销差之间,这也是搜集证据,衙役大肆搜刮的最佳阶段,往往吃了被告、吃原告,让人苦不堪言。

讼师摸着山羊胡道:“不过县尊大人一向忙得很,哪有力气一个个查案,咱们这块儿都讲究民不举,官不究,或许只要找到原告,请他息讼,或许还能尽早把令尊、令堂救出来。”

常巧之听明白了,确实是有人向衙门递了状子,正好县官正在抓捕山贼,便将案子挂了号,只等着将证据收集得差不多后,便要过堂受审。

“听说是我村里的杨里正出首相告,但也不知道究竟是不是。”法律讲究的是证据,常巧之也没看到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