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读书人的地位挺高,在村里还不觉得,毕竟大家都是一身短打,斗大的字不识一筐,可到了城镇,面对穿着文士长衫的人,便不由地恭敬起来。
常巧之喜滋滋地捧着字画挤出人群,见阿呆还在老老实实地守着三丫、四丫,便招手示意,“走,咱们去回春堂。”
阿呆边呆呆地嚼着草料,紧紧跟上。
回春堂的人流也不少,只因平民百姓都忌讳正月期间买药看病,但家中有老人、病人的又不能不吃药,于是就赶在年前提前备好常用药品。
她将阿呆拴在门外,便顺着人流来到药堂,只见柜上顾大夫、伙计一刻不停地给客人抓药、称重、打包。
抓药是个体力活,提着小戥子走的是“磨盘道”,一天不停地走下来,也累得够呛。
师徒两人忙得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但好在客人们都挺自觉地,耐心地排着长队,这才显得忙而不乱。
不多时轮到常巧之,顾大夫见到她还愣了一下,“怎么了?你爹的伤还没好利索?”不应该啊,虽然外伤看起来严重,但可比内科好治多了。
“今天不抓药,我是来给你送节礼的,”常巧之把卷好的对联递过去,“看看,可中意?”
顾大夫失笑道:“原来是对联啊,以前我都是自己写呢。”他既能开方抓药,自然从小习得医书,练得一手好字。
镇上也只有大户人家,要求有点高,才会花银子请名家代写对联,一般来说价格多是从五钱到一两银子不等,但更好的也不是没有。
至于大字不识一个的村民,只要红纸上面写了吉祥话就行,有时候十几个大钱就能得到一副对联。
若是不想花钱也行,赶在大年三十那日,偷偷地,悄摸摸地揭了别家的对联就成。
常巧之懊恼地拍了一下脑门,“瞧我都忘了这茬儿,不过这字写还真不错,也只有你家能用,留着玩吧。”
顾大夫打开细看,笑道:“本来还想着自己写,可你这对联委实不错,谢谢啊,回头就贴上。”
常巧之拱手行礼,“正好今天来镇上,先给你提前拜个早年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