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20军、还是21军的将官,皆赞同杨志提出的布防思路和防御策略,同时对杨志也深感敬佩,再也不敢小觑。
杨帅和陈军长在杨志提出的策略基础上,重新议定调整了防御部署。令20军133师和145师大部主要针对合肥南下之敌进行防御阻击,在安合公路沿线的范家岗、棋盘岭、大关、小关、花子岗等关隘及险要山地之间,隐蔽建立防御阵地或设下埋伏点,同时炸毁杭埠河、大沙河等河面上的大型桥梁,并派出数支小股部队多携带炸药、手榴弹潜伏于自肥西县到舒城、庐江、桐城、怀宁等各处的道路沿线,待敌通过后,专门针对鬼子的补给基地、仓库、后勤运输以及指挥所等进行偷袭及破坏。
令134师和146师大部针对来自金陵浦口和芜湖方向、沿江而上的来犯之敌,在无为县至枞阳镇、安庆城的沿江大型码头、渡口和浅滩处重点布防,多设置火炮,阻击溯江而上的鬼子军舰和登陆步兵。这水陆两面皆是鬼子主攻方向,将成为我军主力防御之处。
考虑到从含县到巢县及无为县一带河流纵横、水网密布,且基本为狭小土路,不利于大部队和机械化重装备行军,来犯之敌将是轻步兵,主要是侧应掩护溯江而上的水面部队。杨志建议派出一支精悍的作战部队,由新四军无为支队配合协助,至巢县及巢县的裕溪河至长江北岸的裕溪口一带,沿淮南铁路南段,炸毁铁路及路桥,广泛发动当地保安部队和抗日军民,施以破袭战、游击战、麻雀战等迟滞敌方,同时派出146师的林谏衔团到无为县地带,一是警戒、阻击从浦口至和县、沿长江北岸进犯之敌,同时接应掩护巢县之部队。
杨志当仁不让的要求率特战营,赴巢县及裕溪河一带进行袭扰战,同时,请求调拨一些枪友弹药及炸药给无为支队,以加强其火力。新四军部队装备简陋,但战斗热情极高,只要配以足够的武器弹药,就能爆发极强的战斗力。对此,杨帅犹豫半天,才勉强同意。因为巢县、无为方向虽不是鬼子主要进攻方向,但鬼子为了打通淮南铁路、勾连芜湖之敌,有可能派出较多兵力,拱卫铁路线。杨帅担心特战营陷入鬼子围剿而损失过大,又向无为地区地增派了向文兵的804团,随时予以接应增援。同时大方地支援了无为支队三百支步枪和两挺捷克轻机枪,以及一批炸药。对此,无为支队的高敬亭司令,在赞赏杨志之余又增添了一份感激。
与会人员一致通过后,参谋部制定了详细的《安庆对敌防御作战计划》作战防御图,以文字阐述了详细的敌情预判分析、作战思想、战略战术实施方案等。经杨帅签字后、派专人同时报送第九战区司令部李宗仁处和武汉卫戍总司令陈诚处。
安庆防御作战计划送达第五战区司令部时,战区总司令陈诚正好结束了在武汉卫戍司令部召开的高级将领作战会议,会议由武汉卫戍部队的各军、师以上的将官们出席,专门讨论研究武汉防御作战计划。
会议主要讨论德国顾问设计的所谓“武汉三镇环形防御体系”。由德国顾问设计的这种看似“合乎兵法”之道的战略部署,表面上看似坚固无比,完全可以与日军打阵地战,以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但他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日军部队的作战能力和火力强度。虽有外援的帮助(苏军援助的火炮和航空兵部队),但日军本身的进攻力量还是非常强悍的。因此如果真的按此部署去与日军对阵,失败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将造成一点突破,全军溃败,被逐一歼灭的后果。
在会上,54军参谋长郭汝瑰(黄埔五期生,我党着名的红色特工)对德国顾问的“武汉三镇环形防御体系”提出质疑,“如果我们沿武汉三镇构筑环形阵地,一点被突破,那必然全军崩溃。又和南京战役一样,背水立阵,几十个师猬集武汉核心阵地与日军死打硬拼,一旦失利,我全军将士就有被赶下河吃水的危险。”
因此,他认为德国人的方案不是修改完善,而是必须推倒重来。若按照目前方案实施,实际上是步南京战役之后尘。郭汝瑰将新的战略布局的基本轮廓勾勒出来,不重核心而重外围的构想,更是极富争取战略主动的意识。
54军系陈诚嫡系部队,因此他非常认真地倾听了郭汝瑰的意见,同时思考:虽然郭的设想还有待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郭所说的问题是现实存在的,甚至战局的发展会如他所描述的那样——一点被突破,那必然全军崩溃。陈长官仔细玩味着郭汝瑰意见中蕴藏的玄机,忍不住轻声说道:“保卫武汉、不战于武汉,好主意,好主意!”。
事实上,当时看到此问题的人,绝对不止郭汝瑰一人,但碍于种种因素,故而没有大胆表露出来。不过,在听完郭汝瑰的分析和总司令陈诚肯定后,众将官的谨慎心理也就放开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与会的中央军和滇军将领纷纷发言,一致认为郭汝瑰的构思大大拓展了战场空间,作战时间也相应延长,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方式,很符合持久作战的原则。
因为随着作战规模的扩大,兵力部署也必将跟着扩大,日军想要实现其战略目标,那就必须得调兵遣将,以支援前线作战。而这对于补给线长的日军来说,必然顾此失彼,而我军却可以以逸待劳,争取战略主动权。更何况战场辽阔、地形复杂,只要最后阶段把握住时机,保存有生力量,武汉会战就能取得胜利。
在经过大家的一番讨论之后,皆认为郭汝瑰此意见是正确的,应该按照此方案实施。最后,陈长官果断地说:“战役方案要重新研究”。
就在重新制定武汉防御作战计划时,陈长官接到杨帅递交上来的《安庆对敌防御作战计划》及附录。陈阅后非常吃惊,该计划之作战思想“守安庆而不战安庆”及其战略战术部署,竟与会上讨论的结果如出一辙,皆是“不重核心、重外围",利用战场辽阔及复杂地形等有利条件,把握时机,以逸待劳,争取战略主动,保存有生力量,争取最后胜利。陈长官赞叹”如此看来,这个杨深手下还是有能人啊。”心中不由得对20军及杨帅越发重视啦。
后续,杨帅向武汉卫戍司令部提出增派重炮和增拨炸药的请求时,陈长官毫不犹豫地增派了一个重炮连(有四门德制进口的105轻榴弹炮)至安庆,以增强对江火力。同时又增派了一个工兵连,携带两船炸药至安庆,以协助27集团军进行各类爆破作战。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在武汉地区部署重兵保卫大武汉,拟定了庞大的作战计划。决心以武汉三镇为核心,同时以豫西、豫东、皖北、皖南和湘赣两省为广阔的外围战场,利用长江两岸的山川湖泊及鄱阳湖、大幕山、大别山等天然屏障,组织起4个作战兵团,构筑野战工事,节节抵抗。以南昌、九江、黄梅及大别山东麓为第一防御区;萍乡、铜鼓、瑞昌、广济、罗田、麻城至武胜关一线为第二防御区。
军事委员会便下发了统帅批准的《对武汉附近作战之意见》,明确说到:“武汉已成为我抗战之政治、经济及资源之中枢,故其得失关系甚巨。唯武汉三镇不易守,而武汉近郊,尤以江北方面之无险可守尽人皆知,更以中隔大江,外杂湖沼,尤非久战之地,故欲确保武汉,则应战于武汉之远方,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是上策。否则据武汉三镇而守,于近郊而战,则武汉之重要性已失所保者,仅一片焦土而已,且受敌之围,势如瓮口之鳖……”。
在总的战略方针确定之后,统帅部立即调兵遣将,以长江为界,分为两大战场。其中,参战部队也从原来的40个师,增加到了124个师,加上海军、空军等,总兵力达100万人之多。仅在长江南岸就部署了27个军的兵力,由武汉卫戍司令部总司令兼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指挥。
此次作战,日寇纠集了140个大队25万余兵力向武汉发起进攻。其中,以冈村宁次老鬼子指挥的侵华日军第十一军5个半师团,沿着长江两岸主攻武汉;东久迩宫稔彦王指挥第二军4个半师团,沿着大别山北麓助攻武汉。
此外,日寇海军及川古志郎的第三舰队120余艘舰艇、航空兵团500余架飞机等部队,分别担任对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区的警备任务,巩固后方,保障此次作战的顺利进行。
可以说,此次日军完全是有备而来的!日军的主要战略目的有两个:一是,彻底打击国民政府,使它名义上和实质上都沦为一个地方性政权。当然,想要实现其目的,首先就得摧毁抗日战争的最大影响因素——国共合作势力。二是,向西席卷皖、豫粮食生产区,同时掌控津浦、平汉两条重要交通线,进而扫荡西南。
不得不承认,日军的战略目标设定确实非常胆大和狂妄,但他们似乎忘记了,要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条件,就必须得扫清我国军队几乎所有的抵抗力量。最终,日寇庞大的兵力在武汉攻守之战中碰得头破血流,几乎消耗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