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护佑武当

儒释道三教本就与纯粹武人不同,他们心中自有他人不理解的教义。道教说无为,佛门讲慈悲,儒家分错对,几千年传承下来自有章法,自由规矩。

皆分内外,不过是为了增加内门弟子与生俱来的优渥感。外门接触不到本门内里玄妙法门,内门自然就生出高人一等的感觉。

佛门还好,讲究普度众生,除了一些高僧大能不便入世,这群和尚都有固定的时间去弘扬佛法,于红尘中求因果。

儒家更甚,万般学问需传授,传道受业解惑不敢分三六九等,先生先生,达者为先,首生者之法言,自不敢恃才傲物。

也就只有道教,敢以刍狗称天地。

这般一来,就好像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看不见摸不着,真好似高高在上坐云端的仙人,其实基座空空,空中楼阁。

是以,便也造成了内门中人不问世事的闭塞。

在张九厄这个做了半辈子的守山人接手武当后,才发现自家师兄留下的,不敢说是烂摊子却也差不了多少,千疮百孔算不上,反正已经就是一个四面漏风八方漏气的宗门,全凭着一个千年传承下来的花架子苦苦支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为其他,反倒是印证了前些日子颜衠那句话。

“武当近些年日益懈怠,坐拥道教第一山便敝帚自珍,连堂堂太极都练成了修身养身之法。敢问除了上任掌门最看好的九厄道长,和只留形不见心的天枢剑阵,武当还剩了什么?”

旁观者未必清,可当局者必然迷。

山中一甲子世上已千年的事断然不可能发生,可是于世间长久脱节所带来的,便是眼下自陷囹圄的无所适从。

太和大殿前的飞升坛,夜三更也是一路询问才知道这位新掌门从后山处回来后便去找齐云山道门,自然也是规劝其及早离开,莫要招惹是非。

不过夜三更见到张九厄时,见其一脸无奈,想来也是触了不小的霉头。

一念及此,夜三更再度对这个于大厦将倾之际接手武当的老道报以同情之心。

追溯齐云道门立教根源,最早于这座与九天之云平齐的山中结茅传道的,便是武当门人,追根溯源,两门不仅仅是同门的关系,也是一脉相承的同祖同宗。

即便如此也是碰了一鼻子灰,张九厄心中不着恼才是怪事。

这个心中无怨言的老道倒是也不相瞒,将自己接手武当道门后大体情况讲述一遍。

眼下武当山中弟子紧缺,说到底还是因得那个现下已经失踪的张九鼎。

因得韩有鱼在山外的一系列胡作非为,已然将武当仅剩的大好名声透支去大半,再加上废掌门张九鼎的变相袒护,导致武当门下一些个耿直弟子看不惯的,敢怒不敢言,出走大半。

这个倒是在情理之中。

夜三更自然明白,只是事已发生,马后炮的事好做,但做出来便让人心生反感,所以夜三更对此不做置评。

只是夜三更在考虑,要不要将现在自己所知晓的一切告诉张九厄,省得他蒙在鼓里,整日里胡思乱想,也不是什么好事。

站在飞升坛入口处,旁边是蔼蔼云雾,这几日山上风不算太大,积压下厚厚云层,浓郁滚滚,好像处在仙境一般,令人心生神往。

要不然陪着夜三更在这里的一山大和尚已经翻过石栏,试图去抓住那一捧飘逸云团。

张九厄叹口气,道:“不止是武当,这几日与几名同门道友提及,近一年来他们也出现过内门弟子还俗的事情。唉,提之便倍感伤心,想我道教千年,竟于此大道气运稀薄之际,又遭此劫难,可悲可叹。”

夜三更忽又想起石敢当提到过的扶瀛新教,游思妄想下,又开始猜测是不是和这个教派有些千丝万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