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泰垧,哀龙逢之死,迁葬于安邑,筑一城于匡地,曰龙城,旌其忠直。
汤常愧己德不如逊揖,叹曰:“后必有以予为口实者。”仲虺作诰,以释其惭。臣庶以汤武功有成,号曰成汤。
成汤复徙居西亳,治道执中,立贤无方,造商彝以遗子孙。
一则曰敷求哲人,二则曰旁招俊乂。初置二相,以伊尹为右相,尊曰元圣而不名。以仲虺为左相,费昌为司徒,咎单为司空,终古仍为太史令,义伯、仲伯为卿士,汝鸠、汝方作谏臣,仇生为木正。封古圣王之后,余各封赏有差。众臣上徽号于王曰“武”,王乃作诰,诞告万方。
乙丑三岁,夏桀病殂于南巢,王以王礼葬于孤山。王始革夏命,改正朔。以建丑之月为岁首,改岁曰祀。治尚质,色尚白,牲用白。朝会以昼,国号商。
其后分封以国为姓。丙寅四祀。建国学,大学为右学,在西郊;小学为左学,在中国;乡学曰序。
祀先圣先贤,寻而祭。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俱以食礼、服缟衣。作苑囿于国中,蓄饲禽兽以奉祭祀。载牲以椇,盛酒以举。造神台以望气,建楹鼓以聚人。辂车朴素,已辨等威。又铸五鼎,重皆五百斤,三足,有篆文。埋于四方、中央,以镇天下。因大夏九州五服之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时天道亢旱,王乃发庄山之金,铸币救旱,以通有无,毋卖子女,民始不困。
己巳春,王为大旱七年,令终古卜之,曰:“方膺天怒,当以人祷。”
王曰:“如必以人,我请自当。”遂斋戒沐浴,剪发断爪,身婴白茅,以为牺牲,素车白马,同众至桑林之野,以六事自责曰:“政不节欤,民失职欤!宫室崇欤,女谒盛欤!苞苴行欤,谗夫昌欤!如此不道,灾责予一人。……”言未已,大雨方数千里,人民欢洽,乃作桑林之乐,名大获。遂以水德王,立助法。
辛未八祀,制官刑以儆有位之愚颃者。有三风十愆之戒。
时河朔有尹谐者,其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荧众,强足以反是独立。王知之曰:“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乃斩之于市。
王忧民太过,每患烦热之疾,遍延名医疗治。传闻古营州碣石山有真行子者,终身不娶。舜时曰尹畴子,历夏四百余岁,颜色如故。多奇方救人,人民皆敬奉。作《通玄经》以传大彭,谓道德在无为也。汤遣使迎之,至彼,见一道童。问真行子所在,曰:“师他适,吾当代往。”
汤见是童子,意甚忽。问其姓氏,曰:“予威子伯也。欲宁心志,须以丹药浴其身,则五内之火自息。”王如法行之,顿觉身心安泰。童亦就浴于汤,浴毕辞去,曰:“求诸盘中,能不间断,则精神振奋矣!”飘然而去,王视盘水澄清沏底,下有九大字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旁有四小字曰:锡则子书。
汤乃铭刻于盘,以自儆惕。“锡则”疑是道童别名,更遣使至碣石,务在见真行。
使至碣石山洞,已是空空。回至冀州界,见一人袒腹当道曰:“觌面错过,终世难逢。”
使知其语有因,问以真行子消息。其人曰:“真行乍老乍少,更名锡则者是也。”使问其姓氏,曰:“人见我善啸,称为啸父。”遂长啸一声,响振林木,转眼不知所之。
使归述所以,王竦然如失。甲戌春,王复烦热大作而陟。汤生三子一女,长太丁,次女,次外丙,次仲壬。太丁因哭父过伤,是祀夏五月病殂。
伊尹乃立外丙为王,即以乙亥为元祀。营葬成汤于济阴北,薄城东北郭,冢四方,各十步,高七尺。地近桐乡,建离宫于东郊,以奉祀庙,号烈祖。
丙子冬,王外丙陟。丁丑,伊尹复立仲壬。四祀又陟,太丁子太甲,年二十,辛巳十二月,尹祀祖庙告立,百官总己以听。
正是:斯为任圣,不愧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