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杜韦文化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旧石器文化之一,是非洲大陆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因发现于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而得名。20世纪30年代初发现,1960年起进行系统发掘。该文化的典型器物是砾石砍斫器,占全部石器的51%。还有盘状器、多面体石器、原型手斧、石球、大型刮削器、小型刮削器和雕刻器等。当时已知狩猎,发现屠兽遗址。还发现石块堆成的窝棚式建筑地基。其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据测定奥杜韦年代为距今175万年。
奥杜韦文化发现于奥杜瓦伊峡谷的第1层和第2层下部,也发现于北非阿尔及利亚的艾因哈奈什。
比奥杜韦文化稍晚出现的是阿舍利文化。在北非和奥杜瓦伊(奥杜韦)峡谷第2层的上部,有早期阿舍利文化的粗制手斧。在奥杜瓦伊峡谷的第3层和第4层以及在整个非洲大陆,由于软锤技术的使用,出现了更薄的手斧,具有更浅平的石片疤和更规整的刃缘,这是阿舍利文化的特征。这时的薄刃砍斫器比以前数量更多,小的轻型工具也制作得更规整。一般认为,奥杜韦文化的石器是由能人(如奥杜瓦伊的能人、科比福拉的1470号人)制作的,而阿舍利文化则是与直立人(如北非的毛里坦人)相联系的。
阿布维利文化是欧洲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最初叫舍利文化,时代为中更新世。因发现于法国北部索姆河边的阿布维尔附近而得名。遗物埋藏于高出河面45米的阶地砾石层中,主要分布于法国和英国。许多学者认为它起源于奥杜韦文化,后来被阿舍利文化所代替,因而又名早期阿舍利文化。
阿布维利文化属于手斧文化系统,其代表性石器手斧,是用火石结核从两面打制而成,特点是器身厚,石片疤深,刃缘曲折,不定型,根部常保留火石结核的外皮。和手斧等工具伴存的动物化石有南方象、古犀、河马、剑齿虎、巨河狸等。这些动物表明西欧当时的气候是温暖的。尚未发现与阿布维利文化伴生的人类化石,有人把海德堡人看作是与该文化同时代的人。
阿舍利石器文化是旧石器文化中的一个阶段,距今175万年至20万年间,因最早发现于法国亚眠市郊的圣阿舍尔而得名。
阿舍利文化是非洲、西欧、西亚和印度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文化遗物出土于高出索姆河河面30米的阶地砂土层中。已知最早的阿舍利文化遗存在非洲,年代距今约150万年。最晚的遗存距今约20万年。一般认为该文化的石制品是由直立人制造的。但较晚的阿舍利文化已与早期智人共存。
阿舍利文化的代表性石器为手斧,较阿布维利文化的手斧进步,是用软锤(骨棒或木棒)技术打制成的。特点是器身薄,制作时留下的石片疤痕较浅,刃缘规整,左右对称,器形有扁桃形、卵圆形、心形等。在西班牙,曾发现该文化的洞穴和岩棚遗址。在肯尼亚,也发现了湖边居住遗址。
它的一个集中体现,就是左右对称的石器,多类型组合,例如:手斧、手镐、薄刃斧、砍砸器、大型石刀等。
阿舍利手斧很先进,一端较尖较薄,另一端略宽略厚,这是史前时代第一种两面打制、加工精细的标准化重型工具,它代表了直立人时期石器加工制作的最高技术境界。和早期相比,这时的手斧、薄刃斧、手镐等多种类型,都表明当时直立人双手已非常灵巧,而且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一项研究提出,旧石器时代阿舍利文化的工具制造业起源于一个跨越了埃塞俄比亚南部到肯尼亚北部的地区。
勒瓦娄哇文化是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至晚期的文化,因标准地点在法国巴黎近郊的勒瓦卢瓦--佩雷而得名。在欧洲大部分地区,勒瓦娄哇文化在里斯--维尔姆间冰期时,逐渐代替了阿舍利文化。其下限则延续到维尔姆冰期。
勒瓦娄哇文化以一种预制石核为特色。这种预制石核技术被称为勒瓦娄哇技术,是指石片从燧石石核上剥离下来以前,先将石核加以修理。经修理后的石核,像个倒置的龟甲。打下的石片,一边平整,一边凸起。锐利的刃缘很像一把石刀。石片的台面常常留有修理的痕迹,但是,这种技术看来并不只是在一个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群落中产生过。例如在南非,它与早期的阿舍利工业伴存,在东非的阿舍利文化层中也发现有勒瓦娄哇石片,在亚洲,修理台面的技术在旧石器文化中亦有所发现。
穆斯特文化是旧石器时代中期考古文化的典型代表。因最早发现于法国西南部多尔多涅省的穆斯特洞而得名。常与较之为前的勒瓦娄哇文化合称为“勒瓦娄哇-穆斯特文化”。年代为距今约十二万五千至三万二千年。大量发现于欧洲、北美、西亚等地。典型工具有多种不同类型:在西欧为三角形或心形小手斧;从法国南部,意大利到中欧、克里米亚等地,为各种薄石片工具;从希腊到南俄,为基部呈洼状的尖状器。也有骨质工具,以研压剥落的方法进行细致的第二次加工。此外还使用石球和木质梭镖。与穆斯特文化联系最密切的是尼安德特人;晚期智人化石也常与晚期穆斯特文化的工具相并存。其后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奥瑞纳文化和梭鲁特文化所代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奥瑞纳文化是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石器工艺与艺术文化。继穆斯特文化之后,为梭鲁特文化所继承。奥瑞纳文化的特点是石器的多样和专用,雕刻器的发明使许多艺术品得以产生。奥瑞纳石器与旧石器时代晚期其他石器工艺的差别,主要在于它以石叶工具而不是以石片工具为主。经过修整的石片可以制成楔状刮削器、脊状刮削器,以及端刮器。石叶和雕刻器都是用间接的冲压技术制成,器形大小各异。还有以兽骨和鹿角作原料,用劈裂、锯断和磨光等办法制作的骨针和骨锥。劈开的基部和双锥形的尖端都说明骨器已经装柄。
奥瑞纳文化遍及整个欧洲,故其分布上的广泛性使其具有显着的地区差异,如狩猎对象的不同,营地选择的不同等。在捷克境内的奥瑞纳文化甚至出现了露天营地。这一时期的气候较为温和,故聚居点间的交流十分广泛,装饰品的交流显示了这一时期稳定的跨区域联系。
奥瑞纳文化期的艺术代表着艺术史上第一个完美的阶段,由原来粗劣的尝试之作,转变成为一种完美的、成熟的艺术风格。这个时期最早而轻巧的艺术品,是在西欧发现的一些刻有简单动物形象的小石头。后来,发展到在骨片和象牙上雕刻动物的形象。同时,在东欧兴起了一种刻画鲜明的真正雕塑艺术,创造出了一些造型简单但栩栩如生的小型泥塑动物,以及造型非常一致的孕妇小塑像,即所谓维纳斯塑像,可能是丰产之神。奥瑞纳文化期的後期,在西方产生了一种由东欧雕塑与西欧线条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批高度自然主义的小型作品。雕刻的清晰度表现了按照透视法缩小和用交叉线条镌刻出阴影的艺术倾向。
洞穴艺术几乎仅产生于西欧,在奥瑞纳文化期的末期,各石灰岩洞穴里的壁上、顶上及地上,产生数以百计的绘画、雕刻以及浮雕。把手掌贴在洞穴石壁上,用颜色勾画出轮廓,可能就是最早的绘画。由这类勾模画发展成为形象绘画。奥瑞纳文化期这类早期绘画的特征,就是“扭曲透视”画法,例如动物头为侧视,而两角却为前视。动物画是奥瑞纳艺术精品之一,例如法国西南部拉斯科洞穴石壁和洞顶上的野马和野牛壁画,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些令人惊叹的动物形象,是红、黄、褐、黑多种颜色构成的生动彩绘,有立体感,轮廓细致,表现了强烈的自然主义手法,也说明绘画者对自然界深入细致的观察,以及线性的、一度空间的画法,这些都是成熟的奥瑞纳文化期艺术的特征。
梭鲁特文化是欧洲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初发现于法国东部里昂附近的梭鲁特雷山洞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法国北部,也发现于西班牙、比利时和英国。年代约距今2.1万--1.8万年,时代为晚更新世,属维尔姆冰期的最后阶段。该文化虽比奥瑞纳文化为晚,但并非起源于奥瑞纳文化,而可能是在穆斯特文化的影响下直接发展起来的。该文化以高超的压制石器的技术着称,达到了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顶峰。
梭鲁特文化的石器,与旧石器时代晚期其他猎取大型野兽的猎人所创造的文化一样,种类多样,有雕刻器、刮削器和石锥等。但独具风格的代表性器物,是桂叶状或柳叶状的尖状器,它们制作精致,器身很薄,有的甚至达到透明程度。骨器总的说来比较贫乏,但是到了后期,出现了带孔小骨针,说明人们已能缝制皮衣。这一时期的艺术品很多,手镯、串珠项圈、垂饰、骨饰针等均有出土,还有浅浮雕以及绘在石饰板和洞穴石壁上的图画。就连石器原料也都选择美丽的,诸如彩色石英、碧玉及丰富多的燧石等。
梭鲁特文化一般分为3期:早期与穆斯特文化有些接近,包含较多的端刮器、单面加工的尖状器和莫斯特型的边刮器,雕刻器不多见。中期虽然还残留着用木棒打制石片的方法,但是压制技术已普遍使用。尖状器则由单面压制演变为两面压制,出现体积小的桂叶形尖状器。雕刻艺术较早期有了发展,如在岩壁上用线条刻画多种动物的形象。晚期出现了带肩的尖状器和柳叶尖状器,但桂叶形和单面修整的尖状器仍存在。与该文化共存的动物化石,有猛犸象、驯鹿、熊、马等,属寒系动物,说明当时的气候与奥瑞纳时一样,比较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