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统治地球的恐龙

恐龙,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他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除鸟类外已经全部灭绝。

虽然恐龙化石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数千万年,但直到19世纪,人们才知道地球上曾经有这么奇特的动物存在过。第一个发现恐龙化石的是一位名叫吉迪昂·曼特尔的英国医师,而创立“恐龙’’的这一名词的是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爵士用拉丁文给它们创造了一个名称,这个拉丁文由两个词根组成,前面的词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后面的词根意思就是“蜥蜴”。从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这一大类彼此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是却表现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动物的统称。中国把这个拉丁名翻译成了“恐龙”。

东方译名这种语境里的“龙”特指该希腊语蜥蜴家族,如主龙、暴龙、异齿龙、梁龙、霸王龙、翼龙、三角龙等。就像“壁虎”的虎字是转用性质。

侏罗纪是恐龙的鼎盛时期,在三叠纪出现并开始发展的恐龙已迅速成为地球的统治者。各类恐龙济济一堂,构成一幅千姿百态的龙的世界。当时除了陆上的身体巨大的迷惑龙、梁龙、腕龙等,水中的鱼龙和飞行的翼龙等也大量发展和进化。

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部分非鸟恐龙的写照。

主要的草食性脊椎动物有原龙脚类和鸟盘目恐龙,以及类似哺乳类的小型爬行类。但晚期,巨大的蜥脚类恐龙占了优势。这些动物可以同时吃到高与低处的植物;龙脚类主要靠吞下的石头来磨碎食物。

大型的兽脚类猎食草食性动物;而小型的兽脚类,如腔骨龙类和细颚龙类等则追捕小型猎物,也可能以腐肉为食。

小型兽脚类有:(三叠纪晚期)虚形龙,(侏罗纪早期)虚形龙、合踝龙、快足龙,(侏罗纪晚期)嗜鸟龙。

大型兽脚类有:(侏罗纪早期)双冠龙、三叠中国龙、时代龙、单脊龙、斑龙、冰脊龙,(侏罗纪中期)单脊龙、斑龙、和平中华盗龙、永川龙、中棘龙、皮尔逖龙,(侏罗纪晚期)单脊龙、异特龙、角鼻龙、依潘龙、食蜥王龙、蛮龙。

对于体形庞大的植食性恐龙来说,力量是最重要的要求。他们的腿骨庞大而结实,足以负担巨大的身体。同时,他们进化出了一种巧妙的构造,减轻了其他骨骼的重量,而不会造成力量的衰减。

那些体形更小的、行动迅速的恐龙则进化出了一种在现代动物身上也可以看到的特点:薄壁长骨。这种骨骼如同一根空心的管子,薄薄的外壁由重型骨骼构成,而骨骼中央则是轻得多的骨髓。行动迅速的植食性恐龙,如橡树龙,就有这种薄壁长骨。可以假定这种骨骼是为了减轻重量,从而在逃离天敌时获得更快的速度。

恐龙整体而言的体型很大。以恐龙作为标准来看,蜥脚下目是其中的巨无霸。在漫长的恐龙时代,即使是体型最小的蜥脚类恐龙也要比他们栖息地内的其他动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脚类则比任何出现在地表的动物都要大出几个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