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正式的私塾,只是用作启蒙,若有孩子想要走科举,可以再到县城私塾读书。”
“所以我要的教书先生不需要有大学问,秀才即可,月钱五两。但有一点,请的人一定要有耐心和责任心,不可以随意打骂,可以正确引导,做好一个夫子该做的事情。”
“如果正确引导做不到,那就只教好书本即可。”
孙秀荷听了半天,总算听明白了。
“你是想像文先生之前那样?可文先生是因为无处可去,在三稻村落户,靠教书换些口粮过活,你……?”
这是纯砸钱啊!
她以为路禾不晓得这其中的开销,便道:“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修建房屋,教书先生的月钱,笔墨纸砚,你可算过?这不是一个月两个月,是长长久久。”
“况且这农户家的孩子,一个村里,多少年才能出一个秀才,你这就是白花钱。”
路禾展开账本笑道:“你看,赚钱就是用来花的,我有这么多余钱,拿来霍霍一点有什么不可以?”
孙秀荷:“……”
她终于知道这里面有她什么事儿了。
“我以为你是想让我帮忙找夫子,合着你是想让我另外再管一本账?”
路禾点点头:“还想让你帮我监督,这种情况下,难免有人会为了混月钱,教书不尽心。”
“不过这件事你不用太担心,我也会让二叔帮忙看着,他毕竟在村里。”
“可以倒是可以,只是……”孙秀荷还是觉得没必要,想要在劝一劝。
“我觉得没必要,农户家的日子都是那么过,孩子大一些了,就下地干活,启蒙不启蒙,读书不读书,不用要。”
这是实话,农户家的孩子,除了极为娇惯的,一般六七岁就会带到地里去干活。
干不了重活,就挑轻省些的。
等大一点,再大一点,娶媳妇、生孩子,在外做零工,都是如此。
三稻村因为多了文先生,因此有所改变。
家家户户的孩子,基本五六岁起,不需要做什么事情,都会送过去读上两年书。
而且还会在农忙时放假,让孩子回家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