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清代治水名臣裘曰修:治水与治国并重的一生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裘曰修继续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先后担任户部侍郎、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要职。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裘曰修的生母去世,他再次回家奔丧。在丁忧期间,他被提前召回京城,重新担任刑部尚书。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裘曰修被派往沧州勘察大运河,并提出了改进方案,旨在通过改变河道走向和调整水闸位置来提高运河的排水效率。他的建议再次被朝廷采纳,并被任命为工部尚书,进入南书房工作。这一年,他还负责了北运河的疏浚工作,继续为国家的水利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五、落叶归根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裘曰修再次被朝廷委以重任,监督疏浚永定河、北运河等重要河流。这次任务对他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为他深知自己在水利治理方面的专长和经验能够帮助解决这些地区长期存在的水患问题。在执行任务期间,裘曰修深入一线,仔细观察了河流的实际情况,并与当地官员和百姓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在实践中,裘曰修发现了一个普遍的问题:一些地方官员和百姓出于眼前利益考虑,采取了短视的做法,即在洪水退去后立即开垦土地,修建堤坝以保护耕地。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可以增加耕地面积,但从长远来看,却增加了洪水泛滥的风险,一旦洪水再次来临,不仅会摧毁这些新垦的土地,还会威胁到周围的安全。

基于这一观察,裘曰修上奏朝廷,提出了治理河道的两种基本方法——堵和疏,并指出在实际操作中,“堵”往往不如“疏”更为有效。他建议朝廷下令禁止地方政府和个人私自开垦增高堤坝的行为,认为应该让河水有其自然的去处,而不是一味地限制其流动。这一建议得到了乾隆帝的认可和支持,皇帝随即下达旨意,严禁私自开垦增高堤坝的行为,以确保河流的自然流向不受干扰。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三月,裘曰修被任命为《四库全书》馆的总裁,负责这部文化巨着的编纂工作。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体现了乾隆帝对裘曰修的高度信任和对其学问的认可。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裘曰修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他感到身体不适,向朝廷请求允许他返回家乡休养。

乾隆帝得知裘曰修患病的消息后,非常关心他的健康状况。他回忆起之前钱陈群也曾因病请求归乡,并考虑到钱陈群年纪较大,因此批准了他的请求。但裘曰修才刚刚六十岁,正值壮年,乾隆帝希望他能继续为国家服务。于是,乾隆帝赐予裘曰修一首诗以示慰问,并多次派遣使者前去探望。

然而,裘曰修的病情并未得到明显好转,反而日益加重。乾隆帝决定派遣御医前往治疗,并加封他为太子少傅,虽然这一职位是虚衔,但它象征着皇帝对裘曰修的尊敬和对其贡献的肯定。

尽管得到了精心的治疗,裘曰修最终还是未能战胜病魔。在1773年的某个时刻,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学者、治水专家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一岁。乾隆帝对裘曰修的去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并追赠他“文达”的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