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崇祯帝朱由检:中兴未竟的悲剧帝王

小主,

最终,朱由检以魏忠贤携带凶器,有叛乱嫌疑为由,将其逮捕并贬往凤阳祖陵。魏忠贤在途中得知自己的命运,选择自缢,结束了其权倾一时的生涯。朱由检随后对魏忠贤的党羽展开清算,不仅召回各地镇守太监,平反了天启末年的冤狱,还销毁了《三朝要典》,定“钦定逆案”,将魏忠贤等255人定为“逆党”,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包括处死、削籍、充军等,彻底根除了阉党的残余势力。

四、初政受挫

朱由检继位后,雄心勃勃,致力于扫除阉党余孽,力图振兴明朝。他励精图治,勤于政务,不仅自身坚持学习,还严格要求朝臣尽忠职守,革除积弊,力求节财择吏。朱由检的勤勉程度在明朝历代皇帝中颇为罕见,他每天鸡鸣即起,深夜犹在批阅奏章,宫中无宴乐,朝堂上无懈怠,其治国决心可见一斑。

在朝堂之上,朱由检首先清除了魏忠贤的余党,采用“枚卜”的方式选拔新阁臣,这种看似随机的方法实际上是朱由检精心设计的,以平衡朝中各派势力。在内阁中,东林党派人物占据了主导地位,如韩爌、李标、钱龙锡等,他们协助朱由检定“钦定逆案”,恢复了东林党人的名誉,形成了所谓的“东林内阁”。然而,朱由检也留用了非东林党派的官员,如温体仁、周延儒等人,以制约东林党的影响力。

对外,朱由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收复辽东失地。他将重任交给了袁崇焕,袁崇焕曾取得宁远大捷,是公认的抗金名将。朱由检对袁崇焕寄予厚望,授予他便宜行事之权,甚至赐予尚方宝剑,期望他能在五年内平定辽东。袁崇焕到任后,整顿军务,联络藩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斩杀不合作的东江总兵毛文龙,但这引发了朝中不满。

己巳之变的发生,使袁崇焕陷入困境。后金皇太极率军突破长城,直逼北京,袁崇焕率军回防,与后金军激战。然而,朱由检在温体仁的密奏和皇太极的反间计下,对袁崇焕的信任开始动摇。尤其是皇太极使用了精心设计的反间计,让被俘的明朝太监听到关于袁崇焕通敌的虚假谈话,随后释放他们返回北京传播谣言。

在皇太极兵临城下之时,朱由检对袁崇焕的态度急转直下。他不仅拒绝了袁崇焕入城避难的请求,还将其逮捕入狱,指责他擅杀大将、不能御侮。尽管袁崇焕在广渠门外击败了后金军,但这并未能挽回朱由检对他的信任。随着后金撤军,朱由检对袁崇焕的审判和处决迅速展开,袁崇焕最终被凌迟处死,成为明朝末期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五、内外交困

崇祯年间,明朝内外交困的局面日益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小冰河期带来的严重干旱,导致粮食歉收,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陕西、中原等地灾情尤为严重,而朝廷的苛捐杂税却未见减轻,使得民众生活雪上加霜。崇祯元年(1628年),陕西澄城的王二起义拉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各地农民、边镇逃兵、被裁撤的驿卒纷纷加入,形成所谓的“流寇”。

朱由检任命杨鹤为陕西三边总督,采取以抚为主的政策,试图平息民变。杨鹤通过招安政策暂时安抚了一些起义者,但根本的社会矛盾并未解决,许多起义者因安置不当而再度起义。崇祯四年(1631年),神一魁在被招安后不久即叛,朱由检因此罢免杨鹤,改任洪承畴为主剿的陕西三边总督。起义军在洪承畴的镇压下,于崇祯五年(1632年)转战山西,而后在卢象升等人的镇压下,又转进河南,攻城掠地。崇祯七年(1634年),起义军在陈奇瑜的招安下短暂停歇,但不久后又逃脱围困,形势愈发严峻。

同时,明朝与后金的战事持续升级。己巳之变后,皇太极调整战略,一方面削弱辽西明军据点,一方面频繁入塞掠夺。崇祯四年(1631年),大凌河城陷落,孙承宗引咎辞职。更严重的是吴桥兵变,孔有德、耿仲明等叛乱,不仅削弱了明军实力,还将红夷大炮技术带给了后金,加强了其战斗力。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国号大清,年号崇德,正式与明朝抗衡。同年,清军入塞,掠夺京畿,留下“各官免送”的侮辱性木牌,极大地打击了明朝的士气。

为应对内外危机,朱由检起用杨嗣昌,后者提出“四正六隅十面网”战略,试图围剿起义军,同时主张与清议和,以集中力量对付农民起义。然而,议和之事因群臣反对而拖延,皇太极趁机再次发兵入塞,导致卢象升战死,孙传庭下狱,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这给了李自成、张献忠喘息之机。李自成攻陷洛阳,张献忠破襄阳,局势进一步恶化。杨嗣昌因战事不利而忧惧而死,朱由检虽感惋惜,但并未追究其责任,转而以丁启睿为督师,继续围剿起义军,但局势已难以挽回。

六、局势恶化

崇祯十四年(1641年)之后,明朝的内外局势急转直下,进入了全面崩溃的边缘。自然灾害的频发,特别是河南地区的饥荒和疫情,导致大量饥民加入李自成的队伍,使李自成的势力迅速壮大,开始被称为“闯王”。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等的加入,进一步增强了李自成的军事和政治实力。李自成的军队连续攻城掠地,多次围攻开封,尽管明军有傅宗龙、孙传庭等将领的抵抗,但最终还是难以抵挡李自成的攻势。李自成的胜利,不仅在于军事上的优势,更在于其提出的“三年免征、一人不杀”的口号,赢得了民心,使得“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民谣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