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叶向高:明朝晚期的政治舵手

此外,叶向高在处理福王归藩的问题上也展现了其政治手腕。面对郑贵妃试图以庆祝太后七十大寿为由挽留福王,叶向高巧妙地提出提前为太后举行寿礼,同时坚持福王按原计划归藩,以平衡各方利益。他拒绝了神宗要求宣布挽留福王诏书的命令,指出此举将加剧外界的猜疑和恐慌,最终说服神宗收回成命,确保了福王顺利回到封国,避免了一场可能的宫廷风波。

叶向高不仅在紧急情况下表现出色,他还多次上疏神宗,直指当时国家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包括人才匮乏、君臣隔阂、官员争斗、横征暴敛、道德沦丧等。他恳请神宗振作精神,任用贤臣,革新政治,否则国家危亡并非来自外敌,而是内部的腐败与混乱。尽管叶向高的言论真诚恳切,但神宗并未采纳其建议,甚至对叶向高的多次辞职请求也置之不理,仅以诏书勉励挽留。

在万历四十年(1612年),叶向高再次呼吁神宗,鉴于历代帝王在位超过四十年者寥寥无几,应借此机会大力推行新政,选拔人才。然而,神宗依然没有响应,叶向高每月请求辞职,神宗虽多次挽留,但对叶向高的核心诉求始终视而不见。叶向高担忧国家官僚体系的空洞化,各地灾荒频发,以及朝廷与民间的隔阂日益加深,他反复强调用人之道的重要性,警告神宗如继续闭门自守,恐将招致无法挽回的灾难。

五、辞官归乡

叶向高在晚年时,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但即便是在病榻之上,他仍旧坚持履行内阁首辅的职责,这在当时被视为一种非常态的行政方式。在病重期间,叶向高不得不在家中草拟奏章和诏书,这一行为持续了一个月之久。然而,随着病情的加重,叶向高意识到在家中处理公务的做法并不符合朝廷的体制,他开始感到不安,于是提出了坚决的辞职请求,希望神宗能够同意他卸任,以便有新的阁臣接替他的位置,确保朝廷的正常运转。

尽管叶向高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神宗却并未立即批准他的辞职申请,反而派遣鸿胪官前往叶向高的住处,以示慰问并劝他继续留任。直到神宗万寿节时,叶向高的身体状况有所好转,他才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继续处理朝政。在这段时间,叶向高主持了癸丑年的会试,这本是一个常规的考试活动,但由于当时官员的奏章都堆积到了考场,这一情景反而成为了一桩罕见的奇闻,反映出当时朝政的混乱状态。

在叶向高的任期内,神宗考核选拔了大量科道官员,但任命通知却迟迟未下达,叶向高数十次上疏催促,最终经过两年的等待,任命才得以落实。然而,新官上任后,朝廷内部的攻击和争斗也随之增加,神宗对此颇为不满,开始扣留奏章,不再下发。面对这种情况,叶向高请求将这些奏章转交给相关部门,以确定官员的去留问题。他指出,缺乏足够的高级官员,特别是六卿中只剩赵焕一人在位,以及长达十年都御史的职位空缺,导致了监督机制的失效,这严重影响了朝廷的稳定和人心的安定。

叶向高屡次上疏请求增加内阁成员,前后共有一百多份奏章,神宗最终在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任用了方从哲、吴道南两位阁臣。叶向高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上疏表示感谢,同时也再次提出了辞职请求,但神宗下诏对他进行了嘉奖,并拒绝了他的辞职。

到了同年二月,皇太后驾崩,三月,福王返回封国,叶向高认为这可能是自己辞官归乡的合适时机,于是他更加频繁地提出辞职请求,前后提交了十余份奏章。终于,在八月,神宗批准了叶向高的辞职。叶向高在内阁任职期间,由于政绩显着,被多次晋升,包括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等。在他离职之际,神宗下诏加封他为少师兼太子太师,赏赐白金百两、彩帛四件、表里大红坐蟒一件,并派遣使者护送他回乡,以彰显他对国家的贡献和皇帝对他的尊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六、调和党争

叶向高在担任内阁首辅期间,面对晚明政坛上日益激烈的党争,他试图扮演一个调停者的角色,力图调解各大臣之间的矛盾,以求政治局面的稳定。然而,晚明时期党争的根深蒂固,使得叶向高的努力显得尤为艰难。当时,御史郑继芳与给事中王元翰之间的冲突,引发了朝堂上两大阵营的对立,叶向高提议将双方的奏疏下发给部院,通过公正的评判来裁定是非,以期平息争端。然而,神宗并未采纳他的建议,这导致了党派之争的进一步升级。

不久,围绕李三才的争议又引发了新一轮的党派斗争。李三才在朝中颇有影响力,而无锡的顾宪成在东林书院讲学,吸引了一批朝臣的支持。顾宪成在李三才遭受攻击时,积极为其辩护,这使得原本就错综复杂的党争格局变得更加微妙。在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的京官考察中,攻击李三才的刘国缙和乔应甲分别因过失和年例被处理,这一事件成为了党争的导火索,叶向高在此过程中秉持公心,力求公正,使得考核官吏的大典得以顺利完成,但未能从根本上缓解两派之间的对立。

随着时间的推移,齐、楚、浙三大派系的势力逐渐壮大,它们与东林党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最终演变成为了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天启年间,魏忠贤掌权后,王绍徽等人撰写的《东林点将录》成为打击东林党人的工具,这份名单罗列了许多被视为东林党人的官员,叶向高因其曾经的立场和行动,也被列为东林党党魁,成为了魏忠贤打击的目标。

七、二度为相

叶向高在离开政坛六年之后,于明光宗即位时受到了特别诏书的召唤,不久明熹宗登基,再度下诏急召叶向高回京复职。面对皇命,叶向高虽多次上疏推辞,均未获准。天启元年(1621年)十月,叶向高重回朝廷,被授予中极殿大学士之职,再度出任内阁首辅。在复出之初,叶向高便向熹宗表达了他对奏章流程的看法,强调了自己在神宗朝时的角色,即奏章由他亲自草拟,即便是熹宗有意愿实施某项政策,也需通过中使传达,若有异议,他会据理力争,而神宗往往能够接受他的意见,不会强行颁布旨意。他建议熹宗谨慎对待诏书的发布,所有事宜都应先由内阁草拟上报,熹宗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并很快采纳了叶向高的请求,拨付二百万两帑银用于东西战事,这显示了叶向高在朝中的影响力。

熹宗初登基时,朝廷中不乏贤能之士,朝野上下都寄希望于新帝能带来国家的治理与振兴。然而,年轻的熹宗尚不能辨明忠奸,逐渐被魏忠贤和客氏等人操控。魏忠贤与客氏合谋,先是杀害了太监王安,随后排挤了吏部尚书周嘉谟、言官倪思辉等忠良,大学士刘一燝也因不堪忍受奸佞的排挤而请求离职。叶向高敏锐地察觉到朝廷风向的变化,上疏指出客氏进出宫闱无度,而顾命大臣刘一燝的地位竟不如一个乳母,导致朝臣揣测圣意无所适从,这样的趋势必须制止。

叶向高对魏忠贤的批评激起了后者强烈的不满和报复心理。随后,刑部尚书王纪遭贬黜,礼部尚书孙慎行、都御史邹元标亦相继受到攻击被迫离职。叶向高试图为邹元标辩护,却未能扭转局势,无奈之下,他请求与邹元标一同离职,以示抗议。熹宗并未批准叶向高的请求,但这一举动却让魏忠贤对叶向高的嫉恨愈发加深。

叶向高在第二次担任内阁首辅期间,虽然尽力维护朝政的清明与公正,但面对魏忠贤等人的权势膨胀,他的努力显得力不从心。晚明政坛的腐败与混乱,使得像叶向高这样试图匡扶正义的大臣,不得不在权谋与党争中艰难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