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朝本代,李常杰就获得甚高评价。
当时碑铭资料称:“唯公(指李常杰)辅君,国家殷富,多历年所,可圣臣遗千古之熙绩也”;“而公三朝弼政,兼御定边乱,于其数年,而八方宁谧,其功盛矣。”
20世纪初,越南史学家陈仲金在其所着的《越南史略》中评价他“具将才,精韬略,北伐宋,南平占,实为我国的一员名将。”
越南1971年出版的《越南历史》宣称李常杰一切的军事行动,尽属是合理而高明的“自卫”战略。
“李常杰的积极自卫的进攻战略,也体现了民族的这种精神和意志。李常杰是一位民族英雄;是一位把天才的韬略与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相结合的杰出的军事家。”
很明显,在越南人民的眼中,能够抗击大宋的征伐全身而退,并且正式宣告了交趾越南的独立,李常杰无愧于民族英雄之名。
但是在大宋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对于李常杰则是负面评价居多。
中国学者郭振铎及张笑梅则认为,李常杰在宋朝境内的邕州、钦州、廉州所进行的屠杀,是“对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血腥大屠杀,在中越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所仅见。”
另外,又批评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所编撰的《越南历史》里对李常杰的高度赞扬,“实令人发指,这是对历史事实的大嘲笑。”
不过,同书也肯定了李常杰的才干,称他“具将才,精韬略,北侵宋朝,南犯占城,为李朝一名野心勃勃的将军”。
中国学者戴可来在翻译陈仲金的《越南史略》时,亦称李常杰攻打北宋是“赤裸裸的侵略行径”,“作者和其他越南史学家于此多方辩解,是错误的”。
反正站在中越两国的人民角度,李常杰的正负面评价可谓泾渭分明。
但是不能否定的就是这位李太保能够以一介阉宦之身,留名青史,受到中越两国的史书记载和历史评价,还是有几分本事。
这就让大宋方面起了想法,就如同现在帮助韩章、韩绛管理凉州的李秣陵一般,交趾也需要一个有名望威望的人站出来挑大梁。
可惜升龙城一战打的过于惨烈,李朝皇室的人基本没留下,也是让人无奈。
听到李宪的一番话,李常杰终于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是什么了,脸上不由得拉了下来。
“想让本太保帮助宋人去稳定交趾?岂不可笑!”
李常杰现在表现的强硬和‘忠肝义胆’,无非是战败后想要获得一个体面罢了。
知晓大宋不会轻易杀他,那岂不是可以漫天要价,坐地起价,抬高自己的身价。
说来说去就是两个字——加钱!
李宪立马听出对方的深意,笑了两下后,将神宗皇帝的旨意传达给了他。
“内侍判升龙押衙、行殿内外都知事、清化路节度使、检校太保、辅国上将军开国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