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不辞而别

安平县衙。

杨元庆已经结束坐堂,在偏厅见了郑平和顾寻阳,陪坐的还有县丞姜昆。

杨元庆用赞赏的眼神看着顾寻阳,开口问道:“寻阳啊,你是怎么判断那汪通不会把手伸到酒坛底部的?”

顾寻阳道:“回大人,学生见堂上二人皆是理直气壮,但其中肯定有一人在撒谎,一个普通百姓不但撒谎了而且还能在公堂之上如此理直气壮,明显就是个惯犯,这种人一般都有些小聪明,而学生这个方法就是专门对付聪明人的,若非是聪明人不可能在严肃紧张的公堂之上还能发现墨汁只能盖住坛底这样的细节。既然是聪明人而且又是惯犯,那必然就会使用这个细节去逃避审查。所以学生就突然想到了这个办法!”

众人听罢,皆有些感慨,此子对人心的把控简直是有些离谱啊。

杨元庆更是毫不吝啬的夸赞道:“真是后生可畏啊!”

顾寻阳自然是谦虚的推辞一番。

聊完了堂上之事。

郑平也便说明了来意,把《三字经》之事一并说了。

杨元庆自然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沉吟一番便命张虎和赵明在门外守着,如果没有重要的事,任何人都不准进来打扰。

一番安排之后便让顾寻阳把《三字经》默写下来。

顾寻阳选择了相信杨元庆,因为杨元庆的口碑,也因为杨元庆治下的安平县的特别。

说实话,这《三字经》如果真递到朝廷,递到当今陛下的手里,封赏那是肯定少不了的。

很容易让人眼红而冒名顶替,甚至给他带来危险。

这跟写几首诗可不同,但现在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越到后面,回忆的时间越长,《三字经》通篇五百多句,合计一千七百余字,顾寻阳背不下来,前面一半写得很快,但后面就越来越慢。

若不是魂穿而来以后,不单是视力听力和感知都强了太多,连记忆力也是莫名的好,他甚至连最前面部分都默写不下来。

三人没有任何的不耐烦,也没有说话,都在默默的喝茶。

时不时的轻轻走到顾寻阳身后看一会,而后又默默的走开,在心中细细的感受这些普通的文字组合在一起所带来的震撼。

杨元庆和郑平还好一些,他们算是在安平县里和顾寻阳相对比较熟悉的人了,姜昆就不一样了。

他今日亲眼目睹了顾寻阳在现场展现出的对普通人智力上的碾压,也真切感受了这个十几岁的少年对人心的把控。

现在再回忆,还是会觉得后背有些发凉,他可不是那些什么也不懂只知道看热闹的普通百姓。

花了近一个时辰,顾寻阳默写了一千贰佰余字,再也想不起来更多,这对于他来说都算是件大工程了。

尽管穿越过来已经一个多月,但还是用不习惯毛笔,写的很慢。

字迹相比于之前有不少进步,总体来说还是很丑。

桌子上已经放着不少写满字的宣纸,顾寻阳站起来伸了个腰。

“大人,《三字经》全文就这些了。”

杨元庆此时神情严肃,对着顾寻阳道:“你先休息一会。”

说完后小心的把墨迹已干的叠放在一起,又拿起最后几张,轻轻的吹气,待墨迹都干了,最后都装在一个袋子里。

随后杨元庆自己提笔,又写了一封信,一起装了封上火漆。

“张虎,进来。”

待张虎推门进来后,杨元庆把袋子递给他。

“你带两个可靠的兄弟,把这个送去灵州府,务必亲自交到欧阳刺史手里。现在就去,用最好的马,所需盘缠到账房去领,此事不得有任何差池。”

张虎是杨元庆最得力用得最顺手的下属之一,在安平县衙当差多年,为人沉稳武艺高强且有头脑。

不是那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莽夫可比的,也有多次去往灵州府的经验,交给他杨元庆才放心。

这《三字经》说重要其实也不重要,哪怕是落入别人手里其实也不会马上对大夏造成什么伤害。

但要说重要,那也很重要,它可能会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为稳定大夏的基石发挥出无与伦比的作用,为朝廷增加数不清的人才。

张虎领命而去。

这一晚,杨元庆在县衙设了一个小宴,名义上说是为顾寻阳而设,为了奖赏他在几起少女失踪案和今日公堂上断案的功劳,赏了绢十匹,狗肉十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