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阴雨季节,他的腿部就好似有上万只蚂蚁在啃食他的血肉一般,让他痛不欲生。为了治病,他悉心攻读医学,广泛阅读《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经典着作,不断从中吸取针灸学的精华,积累丰富的医学知识,终于治好了自己的疾病,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医生】
天幕之下,人群围聚,目光皆被天幕中的故事所吸引。当得知皇甫谧竟是通过自学成为医生,众人一片哗然。
一位教书先生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自学而成医?这简直是闻所未闻,其毅力非凡啊!”
行医多年的老郎中更是震惊,他手抚胡须,半晌才道:“吾学医数十载,有良师相授尚觉艰难,皇甫谧竟能自学至此,实乃奇才。”
妇人们交头接耳,眼中满是惊叹,一位年轻书生感慨:“如此人物,真可激励吾等,日后无论何事,皆当以皇甫谧为榜样,奋发自强。”
众人望着天幕,心中被这消息搅起千层浪,震惊与感慨交织,久久不能平息。
学医不仅仅只是学知识而已,还要懂得学以致用,比一般的知识要晦涩难懂。有句话说的好,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可见学医可不是一朝就能成的事情。现代的医学生尚且需要不断学习钻研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这还是在条件好、有老师指导、有器械帮助的情况下。
而皇甫谧是从头到尾完完全全由自己奋斗出来的,他利用所学的知识不仅治好了自己的病,还编撰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医术巨作,堪称典范!!
【皇甫谧在总结、吸收前人医学着作精华的基础上,对针灸穴位进行了科学的归类整理,明确了穴位的归经和部位,并统一了穴位名称,区分了正名与别名等。还介绍了多种病症的针灸治疗经验,对诸多医学理论问题做了探讨和阐述,奠定了针灸学理论的基础,这些知识经过归类和总结,汇聚成了医学巨作《针灸甲乙经》】
【这本巨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大价值的针灸学专着,被人们称为“中医针灸学之祖”,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在国内被视为医学必读的古典医书之一,还传到国外,受到各国尤其是日本和朝鲜的重视】
皇甫谧静静地站在天幕之前,眼中映出天幕上的画面。当他看到后世人如此重视自己的医学巨作后,眼眶渐渐湿润。
他微微颤抖着嘴唇,喃喃自语:“我一生的心血并未付东流。”那眼中有欣慰的光,如同看到自己亲手种下的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原来我的着作能跨越岁月,为后人所用,为苍生造福,实乃大幸。”他激动地握紧了拳头,心中的情感如汹涌的潮水,“我这些年所做的努力值了!愿这医道传承不息,救天下之人于病痛。”
此刻,他仿佛看到无数医者因他的作品而救治更多病人,那是一幅美好的画卷,让他心潮澎湃。
……
【他是杀伐果断的战场将领,又是扶危济世的一代大医,他是李白诗中的神仙,也是苏轼心中的老师,他便是人称小仙翁的——道医葛洪】
天幕讲到葛洪的时候,他正独坐在静谧之地,天幕的光辉洒在他身上,仿佛为他渡了一层金身。当他看到自己的身影出现在天幕之上,且被后人铭记后,先是一愣,随后向着天幕伸出手,似要触摸那承载着后人敬意的画面,嘴角泛起欣慰的笑意。“我的一生,或有艰辛,或有困苦,为求仙道与医道之真谛,倾尽全力。未曾想,岁月悠悠,后人竟还记得我。”
后人不敢忘记他,甚至一直在仰望他,或许直到地球毁灭那一天,有关他的事迹才会真正的消逝于天地间。
【葛洪自号抱朴子,出生在一个江南豪族家庭,后因早年丧父而家道中落,常以砍柴所得,换回纸笔,遂被乡人戏称为抱朴之士。时逢八王之乱时,葛洪隐居于深山之中,一边无偿的悬壶济世,一边醉心于修仙炼丹】
【因早年平定农民起义有功,东晋建立以后,葛洪受封关内侯,受刺史邓岳所邀,隐居罗浮山中。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多次解除了当地百姓的瘟疫之苦。它将用于急救的医学知识整理成册,创造了我国我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肘后备急方》】
【书中记载有天花及狂犬病的治疗方法,比西方医学分别早了500和1000多年。“清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段关于用青蒿治疗疟疾的描述为中国首个诺贝尔奖“青蒿素”提供了关键的研发思路】
画面一转,实验室里灯光如昼,屠呦呦全神贯注地盯着眼前的仪器。四周摆满了瓶瓶罐罐,空气中弥漫着化学试剂的味道。
她身着白大褂,眼神坚定且专注,手中的动作有条不紊。一次又一次地将青蒿样本放入提取装置,仔细观察着每一个变化。
尽管额头上的汗珠滚落,她也只是随意地用袖子擦去,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失败的实验结果没有让她气馁,反而更激发了她的斗志。她就像一位无畏的战士,在这小小的实验室战场上,为了找到那对抗疟疾的关键物质——青蒿素,不断冲锋。每一次提取都是一次希望的点燃,每一个数据都是她通往成功的基石。
天幕下的众人明白,这位女性是在制作天幕所说的青蒿素。虽然他们并不了解青蒿素是什么,又有什么作用,但并不妨碍他们仰慕和崇敬她。“就是她做出了天幕所说的青蒿素?此女大才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面露惊叹。他身旁的人认可的点点头,的确是位值得大家尊敬的女性!
然后画面一转,视野来到颁奖大厅内,这里灯光璀璨,如同星河洒落人间。屠呦呦缓缓走上领奖台,步伐沉稳而坚定,每一步都像是她多年科研之路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