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寺建成后,人们将敬仰的女英雄韩娥供奉在寺庙里,追其为“昭武将军”。
二、新都木兰寺的沿革
木兰寺的开建。《木兰镇志》第307页作了记载:木兰寺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1576年左右),马、韩两姓倡议修建寺庙,纪念女扮男装从军报国的巾帼英雄韩娥,新都父老群起响应。他们在南关外选择赤岸山为寺址,建成木兰寺,供奉韩娥,谥号武昭将军。当时寺院拥有四十八殿,山门开在一里开外的箢篼山,寺院范围方圆数里,是省内省外的一座名寺。
明朝时有龙门塔和滚钟坡。明末清初的时候,木兰寺和龙门塔毁于兵燹。 木兰山、木兰村,清初属华阳县九区隆兴镇勇字团。清康熙四十五年(1705年)时,从湖广、江西、广东、陕西、福建等省相继移居新都的客家人,出于对中原木兰传说的认同以及对蜀中木兰韩娥的敬仰,积极响应邑人古成魁、鞠仲高等十一人的倡议,集资重建木兰寺。
木兰寺的修建规模,据清道光《新都县志》卷六载:木兰寺“殿五重,周回墙”。又据《木兰镇志》记载:当时修建规模为六进八殿。六进是:一进为戏台;二进为马灵官殿;三进为灵官殿;四进为观音殿;五进为鲁班殿、关圣帝君殿;六进为大殿,右侧木兰殿、左侧孔夫子殿;大殿右侧与木兰殿之间是厢房,内植金桂、玉兰、海棠、紫罗兰等名贵花木。庙内各殿前两侧也分别栽植香樟、罗汉松等名木。庙宇四周修了围墙,庙外栽植了很多柏树。
木兰寺重建后,新都龙门书院主讲李琲,在秋日游木兰寺后写了一首五言诗《秋日游木兰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首以木兰寺为名写的古体诗:
久仰仙台迹,乘秋晓日晴。苍松环灵秀,翠柏引风情。
怀古穷何病,传今有学成。欢余还自愧,无志负神京。
后来,木兰寺又被毁坏。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再次重修。清嘉庆《新都县志·寺观志》记载了这件事:木兰寺在县南十里龙门山,乾隆十一年重修。到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再次维修;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时又进行了维修,并建成十方丛林。1914年,民国新都政府重建木兰殿。清代和民国时期,新都先后四次规模较大重建和维修木兰寺,是人民对巾帼英雄蜀中木兰韩娥发自内心的崇敬和深深的纪念。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军阀和国民政府的军队先后入驻木兰寺,殿房毁坏十分严重。1949年后,木兰寺被改建为木兰第二小学,木兰寺大殿等部分庙堂得以保存。1954年,木兰村划归新都县木兰乡。1974年,木兰寺大殿和房屋被全部拆毁。1999年,新都镇正因寺拆除后,部分材料搬到木兰寺旧址。2001年9月,新都区重建木兰寺。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5年)时,山上仍有清泉,每岁不枯。乾隆年间,木兰殿侧那眼凿于明神宗万历年间的古井“通天井”仍然存在。人们采取围塘建井的方法,对古井进行了扩建。围绕古井四周又修建了一口新井,将古井套在新井中,上下两井重叠,中间以石板相隔,形成井中有井的奇妙建筑。丰水期,僧侣们在上井口汲水;枯水期则掀开石板,露出下井,在下井口的古井中汲水。井水四季清澈,不溢不涸。“通天井”废于1975年,现仅存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