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那立于牡丹枝头的鸟雀,它正微微低头,俯瞰着下方一只小小的瓢虫。那神情仿佛充满了好奇和戏谑,将鸟儿灵动活泼的姿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而一旁翩翩起舞的蝶更是引人注目,它们张开翅膀,如同仙子般轻盈优雅,风姿绰约,令人不禁为之陶醉。
整幅画面色彩明艳动人,处处都洋溢着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此图的缂工极为精致细腻,每一处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尤其是在晕染颜色的时候,运用了长短戗、木梳戗、掺和戗等多种高超的技法,使得色彩过渡自然流畅,毫无生硬之感。
此外,画师还巧妙地结合了平缂、构缂等技法,让整个画面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感和强烈的立体感。
其中,用长短戗技法所表现出来的鸟羽以及蝶翅等细微之处,简直就是巧夺天工之作,栩栩如生,仿若下一刻这些鸟儿和蝴蝶就会从画卷中飞出来一般。
“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缂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
苏小丫和虞书衡对视一眼,两人都陷入了沉思。
青源星在很多地方跟蓝星太过契合了。
摹缂古人书画作品是缂丝作品的特点之一。绘画作品以缂丝技法传承和表现,既可传达出国画的意境和神韵,又与纯粹用笔墨渲染的绘画相异,别有一番情趣。
而桂强野手中的这幅缂丝方轴,是宋徽宗赵佶所绘花鸟册页做蓝本的缂丝杰作——缂丝赵佶花鸟。
苏小丫和虞书衡之所以一眼就认出这幅缂丝作品,也是来源于穿越之前学校组织的观影课。
当时,学校为了扩宽学生的眼界,每个月都会安排一次观影课。很多都是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各种民间技艺。
比如植物染色、比如缂丝……
小主,
缂丝,这一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形式,又被人们称作“刻丝”,堪称华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璀璨明珠。
它源自华夏大地悠久的丝织历史,是华国丝织业中最为传统且独具魅力的一种技法。
其独特之处在于通过巧妙地挑经显纬,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细腻图案和华丽色彩,从而成为了一种极具欣赏价值和装饰性的丝织品。
自宋元时期起,缂丝便因其精湛工艺和稀有珍贵,一直备受皇室青睐,成为皇家御用织物之一。
历代帝王将相们常常选用缂丝来精心织造他们的龙袍凤衣以及尊贵的帝后服饰,同时还用以制作逼真传神的御真(即御容像),将君主们的威严形象永远留存于世。
此外,缂丝更是临摹名人书画的绝佳载体,那些传世名作经过缂丝艺人的巧手再现,往往能够比原作更添几分神韵。
然而,缂丝的织造过程可谓是极尽细致之能事。
每一根丝线都需要经过工匠们的精心挑选和处理,然后在经纬交织之间,一点一点地勾勒出精美的图案。
正因如此,缂丝作品不仅耗费大量工时,而且对匠人的技艺要求极高。
也正因为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得缂丝制品常常能够超越原作本身,呈现出更为惊艳的效果。
可惜的是,由于缂丝的制作难度极大,加之原材料昂贵等因素,存世的缂丝精品数量极为稀少。
这无疑让缂丝成为了当今织绣收藏领域和拍卖市场上当之无愧的焦点。
在收藏界,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足见其珍贵程度。而“织中之圣”的美誉,则充分彰显了缂丝在丝织技艺中的崇高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缂丝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品质,与杭州丝织画、永春纸织画、四川竹帘画并称华国“四大家织”。它们各自代表着不同地域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共同构成了华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宝库。
2006 年 5 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无疑是对华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高度认可。
紧接着,在 2009 年 9 月,缂丝再度大放异彩,作为华国蚕桑丝织技艺的杰出代表,荣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
而王金山、王嘉良、王建江、吴文康等一批缂丝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则肩负着传承和发扬这门古老技艺的重任,用他们的智慧和心血,续写着缂丝艺术的辉煌篇章。
令苏小丫印象最深刻的,是被誉为“缂丝之王”的17米长孤本——乾隆时期《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
无他,缂丝作品的价格高达两三千万的不少,但是《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的拍卖价格直接给破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