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吴斌就常常想起李岩刷微博时特别喜欢吐槽的一句话。
“媒体用嘴做科研,而科学家用手,谁更能带节奏一目了然。”
说回影响因子,它就是用来衡量基础研究成功的最有力数据。
因为基础研究的成果并不能直接作出成品来展示,所以大部分都是以论文的形式来发表。
那么怎么知道一篇论文的质量高低呢?看它的被引用次数就行。
那些被引用成百上千次的论文那就肯定是好文章无误,这里面可没有什么炒作,买数据,买水军,正儿八经的都是同行肯定才会引用。
而影响因子呢,就是这份期刊文章的平均引用次数。
在影响因子涨涨跌跌面前,就算是科研界的杂志,那也是很少能做到不卑不亢的,就如近年来相当火热的《energy&a;environtalscience(能源与环境科学)》就通过用增综减稿(科研大佬写综述,编辑控制稿件)的方法在五年内将影响因子抬到了22.118。
且不论口碑如何,反正它的成功模式已经是被很多创新期刊给借鉴过去了。
首先吴斌先看的是科研界的大趋势,也就是《natureindex(自然指数)》
这是《nature》出版集团在2014年搞出来的一个指数,目的很简单,他们将统计那些国际公认的68家一流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然后通过三种计数方法来统计。
在【countryoutputs(国家产出)】这个页面里,吴斌就可通过ac、fc和wfc三项统计排名来知道哪些国家今年是科研小能手。
首先是ac(articlecount),简单来说就是对于一篇文章,不管你有几卡车的共同作者,只要里面有一个作者属于某国的高校或者科研机构,那么这篇文章就让这个国家的ac值+1
接着是fc(fractionalcount)分数式计量,把每一篇文章中所有作者贡献值分成n份,每一个作者都会有一个贡献的百分数,然后把隶属于同一国的作者百分数累计相加,就能得到每个国家的fc值了。
最后的wfc(wightedfractionalcount)叫据加权分数式计量,是一种权衡分数式几辆的一种改良,这完全是因为在naureindex调查取样的众多文章中,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这俩领域的文章多的夸张!可以说远超其他领域的文章数量。
所以为了平衡各个领域的影响,就简单粗暴的直接在两个领域的fc上乘了个权重系数0.2。
这样计算出来的一个指数可以说是完全客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