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现实就是有大人干涉。
毫无‘小孩气节’的小奥默,自小便已深谙‘我叫老师’的降维打击技巧,并且最重要的是——他知道找谁才真正有用。
之前说过,保育院的每位老师都奉行着不同的课堂规则,照应着不同的人生理念,更照应着各自接人待物的立场好恶。
有些老师并不在意学生们的矛盾,有些老师甚至热衷推波助澜,只为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
但也有老师要缔造完全的秩序,不允许凭那一时想法的斗争。
更有老师试图缔造家庭式友爱氛围,会主动阻止矛盾的出现。
在个位数的年纪,更在变化过小的成长环境下,有大把的孩子注意不到这些老师特地外现的处事风格,更别说比对总结。
在他们偶尔想要求助大人都会找错人的时候,小奥默已经找到了最强外力的借助方法,并且还从中悟到了‘要换着找’的意识。
不能老是只找那最好说话的,也不能一直依赖那个最管用的,更不能让那些家伙觉得自己只会找老师,要寻觅一个哪怕老师不出现,也一样能将那份压力带到的办法……
作为幼儿园时期就已经在想这些的小孩,小奥默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可以等同那些靠着‘重生芯片’的科技亦或转世类别的源能勘破胎中之谜的家伙。
但也正因清楚他的根底,知晓其差异,所以他才被那么多大人关注,更被他们评价为最省心,也最有前途的孩子。
比起源能、比起肉体修行上的天赋,这类逐渐跳脱天赋范畴的异化,才是更为少见的特质。
而对此,孩子们并不清楚。
他们只是愈是优秀,愈是能察觉老师们对小奥默的偏爱,可他们的优秀又受限于环境与时间,完全无法跟上老师们的视野,便只会更加不解,更加恼火,甚至更加嫉妒。
小主,
直至被仍在一点点的学习、发现、总结的小奥默,发觉适当给周围人正反馈也很重要,于是逐渐收敛不自觉的外显,开始主动表现出无害、示好的一面,给一点点地修复那本就儿戏的裂痕。
小孩子的悲欢向来如此儿戏,只是儿戏的悲欢仍然要以真诚来填,而非还以同样儿戏的应付、敷衍。
它们或许很好愈合,但却绝不是随便愈合。
重视是第一要义,便是奥默在与他们同样年纪的时候悟出来的道理,而怀抱着这一目的而来的他,在当时重新融入群体,重新修复各方关系的路上可谓是无往不利。
当然,并没有成为孩子王。
在一群天赋和能力强到很容易出现流血事件的小孩群体里,这孩子王多是一件美逝,小奥默着实无福消受,更无意成为那样显眼的存在。
他只是把自己塑造成了边缘工具人,虽然有些会亲昵地喊自己哥哥的,年纪更小的后辈们,但更多时候都像个二三流手游特有的主角——别人一有需要就会想起他,除此之外常不起眼。
这种生活直至提早毕业,被莫里森.林顿带走后,大家才发现班里,甚至是学校里最万能的砖,突然就消失了。
而且还比大家消失的都早,许多孩子都无法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