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丈夫王广平的心情依然低落,忍不住开口说道:“我看紫萱这孩子,虽然是农村户口,家境似乎还不错?”
几个月来,周紫萱陆陆续续寄来了不少钱和物品,这次来访也带来了许多包裹。
过去,冉淑玉对这些可能不屑一顾,但现在经历过生活的艰难,她明白了金钱和物资的重要性。
王广平对此并不在意,“听说她父母做个体户,现在改革开放了,个体户也许能赚点钱。”
王广平对外界的变化了解不多,对于个体户的理解还停留在黑市贩卖农副产品的阶段。
冉淑玉轻声说:“我们为什么一直不能回到城市,不就是因为没人帮我们说话吗?建华考上了大学,但他要等到能够为我们说话,那得等多少年?
那些已经回城的人,即便职位不同往日,国家也给他们安排了新工作。你都五十多岁了,在农场再待几年,还能做什么呢?”
“个体户怎么了?”冉淑玉补充道,她也会关注报纸上的信息。
报上说国家成立了经济特区,虽然个体户的形象不如公职人员体面,但他们确实能赚钱。
农场里的人收礼成风,其他人肯定也是这样,关键是要看礼物是否足够有分量。
冉淑玉想着,如果能送礼送到关键人物手上,至少不会让王广平被遗忘在这个偏远的农场。
以前的关系网早已疏远,而儿子王建华空手去拜访旧交也不合适。
如果有足够的财力支持,王建华或许可以重新建立联系。
冉淑玉将返城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一个有钱且关心儿子未来的儿媳,又有什么不好呢?
只是不知道周紫萱家里到底有多富裕,以及他们是否愿意花钱帮助王家恢复名誉和地位。
如果是未婚夫妻关系,情况就会不同。
如果王广平能复职,周家也能通过联姻获得好处,仅仅是恋爱关系的话,周家为何要掏腰包?
听完妻子的想法,王广平沉默了许久,最后才缓缓地说:“一个个体户,你真是病急乱投医。”
“病急乱投医”吗?或许是吧。但冉淑玉没有反驳,有时候,抓住任何一丝希望都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