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钱财。
继续和蒙古人对峙,朝廷就每每需要投入大笔银钱投入边镇,而现实情况是朝廷已经有支撑不起这么大笔的军费支出。
如果能够以把汉那吉降明为契机,和俺答汗言归于好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儿,可以挽救每况愈下的大明财政。
不过隆庆皇帝的顾虑,在这些反对奏疏中也得到印证,和他持同样想法的官员也是不少。
一开始,隆庆皇帝心里其实还是有些沾沾自喜的,因为他感觉想到这些官员前面去了,所以当时并没有一口答应此事。
但是这样的奏疏看多了,人的态度难免受到奏疏影响,他也开始怀疑起来。
这次内阁的决议,到底是对还是不对?
现在内阁里的所有阁臣,都是他信任的臣公,但就送来的奏疏,隆庆皇帝让人分门别类归置以后可以看出来,反对的比支持的多。
当然,他也注意到了,朝廷三品以上重臣里,支持者和反对者几乎持平。
通过分析奏疏来源,他也看出来了,中高级官员大致是五五分,而反对者大多集中在低品级官员当中。
这些人大多进入仕途时间不长,所以在心里还持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想法,还没有形成官场中“利益至上”的思维。
何况,朝廷的财政实情,下面的官员大多也所知不多。
尽管大明财政困难大家都知道,但到底困难到什么程度,就不是这些人懂的了。
“朝议?”
一个念头出现在隆庆皇帝脑海里,随即他就摇摇头。
真要进行朝议,还不知道会闹出多大的风波,而且从当前情况看,反对声之大远超想想,肯定是通不过的。
而且,反对者中那些科道言官又是最会来事儿的。
真要在朝会上商议此事,怕是自己下朝都困难。
不能上朝会,那就让内阁召集廷臣廷议吧。
想是这么想,可隆庆皇帝看着那些奏疏,他心里就明白,就算这样,内阁怕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获得胜利。
这,就是他这些天来迟迟没有下旨的原因。
内阁阁臣四处活动,说服拉拢官员的事儿他是知道的,就如同那些反对者一样,他们为了联合更多人反对大同和议,一些人也是为此上蹿下跳的厉害。
东厂和锦衣卫为此都在他面前来问过,这到底算不算结党,要不要出手处置这些人。
不过此时机有些微妙,所以隆庆皇帝并未因此就让厂卫出手,压制此事。
读书人的事儿,有时候越是压制,反弹起来会更厉害。
说不的这边打压他们的联合,那边内阁阁臣会坐不住,跑过来给这些人求情。
求情未必真心,但他们终究还是要这么做的,因为他们都是读书人。
“不能继续下去了,都察院、翰林院那些人天天串联,搞的朝野上下乌烟瘴气的。”
殷士谵开口说道。
他曾经执掌过翰林院,所以想用以前的官威让翰林院的那些人退缩,但是却忘了今时不同往日,反被诸大绶一阵挤兑。
说实话,大明官场上,低品级官员那是真的不怕高官,除了那些一心想要升官发财的人,对上官那是百般讨好,巴结。
魏广德去找同年诸大绶,同样没能让他信服,即便魏广德把大明财政窘况和他说明白了,诸大绶依旧不为所动,一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把他应付过去了。
由此,魏广德也看出来了,这位诸状元还是对自己飞速升迁感到不满了,今日事未尝没有这个原因在其中。
想想也是,当年他是皇帝钦点的状元,而魏广德是传胪。
而现在,魏广德已经贵为阁老,而他只是掌翰林院事的翰林院学士,可谓天差地别。
而魏广德对此也只是在心里想,拉谁入内阁也不能是诸大绶。
“请陛下下旨,开廷议吧,诸公以为如何?”
李春芳也看出当下朝堂风向不对,于是开口提议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