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两地

不过,徐渭确实被胡宗宪仰重,入幕后许多公文都是由他经手。

浙江这边的事儿,京城自然是不知道的,现在魏广德入裕王府充讲官时,嘉靖皇帝的要求他已经完成,不过依旧留在王府中,排好的课时也一次不拉。

只不过,包括殷士谵、张居正都不知道的是,每次魏广德给裕王授课,其实说是授课倒不如说二人是在讨论,甚至密谋如何稳妥的开放海禁,给朝廷捞银子解决财政问题。

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首选自然是加赋,可是明太祖朱元璋却把很轻的赋役定制,后代不准更改,而之后百姓承受的赋役负担多少地方摊牌杂役,其实真正上缴朝廷的还是明初朱元璋那个数字,并不多大变化。

不过,他这个“定制”就要了后代的老命,明朝赋役低,苛捐杂税却不少,只不过肥了地方穷了中央。

有了祖制,想要从赋役下手增加朝廷收入自然不可能,除非皇帝有非凡的威望。

除此以外,自然就只有开源一途,而现在裕王和魏广德看好的,自然就是增加海贸一项,以此收取关税赚银子。

开放海禁,其实就是抢沿海士绅的银子,阻力肯定很大,所以要一开始就放开肯定不成,而且还需要立规矩,收上来的银子该如何分配。

为此,后世来的魏广德自然知道如何解决,那就是温水煮青蛙,一点点来。

先搞个特区,让朝廷看到其中的利益,自然阻力会减小,特别是魏广德提出如果关税收益足够多时,还可以以加俸为诱饵,让更多官员支持开海。

在他们的商议中,一开始自然是先选择一地进行,规模还要刻意控制,目的就是减少收入。

贸易量不大,关税不多,地方上自然就不会进来争抢份额,到时候内廷和户部可以分到最大的蛋糕,剩下一小块丢给地方即可。

规矩立起来了,看到效果再决定是否加大力度,谋取其中的利益。

对于他们所谈的这些事儿,即便是太监李芳也是被裕王蒙在鼓里,这也是魏广德想要达到的目的。

也只有这样,他在裕王心目中的地位才会更重要,自己人嘛。

他不像高拱有和裕王多年患难与共的情义,没有张居正身后有大佬撑腰,也就只有想这些办法了。

时间悄然进入嘉靖四十年七月,进犯宁波、台州和温州的倭寇被剿灭,胡宗宪在总督行辕内召集麾下将领议事,不仅要总结这俩月剿倭的战果,更是要准备行文京城,为将领们请功。

在这个时候公开叙功,自然也有拉拢这些人的目的在里面。

大家可以当面讨论,根据战果排定功劳名次,首功、次功,大家看交上来的首级和缴获说话,底气也足,失意者也不敢私下里说风凉话。

其实,对于这些将官来说,此次剿倭的首功并无争议,自然是在台州府作战的戚继光。

在击溃三路倭寇后,更是在五月初再次击败大田的倭寇,在倭寇西逃之际,设伏于倭寇必经之地上峰岭,待倭寇通过狭谷,突然袭击,大败倭寇。

月中,又在温岭东南长沙,水陆配合,一举歼灭倭寇残部。

这一战,也是戚继光第一次指挥水陆军作战,让胡宗宪欣喜的是,自俞大猷治罪后,自己手上终于又发掘出戚继光也有指挥水战的能力。

虽然戚继光自谦对水战并不了解,可依旧不能阻挡胡宗宪的决心。

戚继光为人不错,知情识趣,这是浙江官场共识,提拔他也不会有太大阻力。

相对于已经老迈的卢镗来说,胡宗宪也更看好戚继光,而且这次他操练的三千募兵战力不俗,当可大用。

四、五、六月,倭寇对浙江和福建闹了个天翻地覆,时间进入七月,总算可以让官府稍微安生俩月了,之后就是九、十月的小汛期,这俩月也会有倭寇活动,不过一般规模就小很多。

看着堂下坐满的浙江文武官员,胡宗宪意气风发,举起酒杯,大声喝道:“诸位,托陛下宏福,此次剿灭倭寇各位都功劳卓著,先满饮此杯,一会儿我们议功后再报京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