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战斗机的性能才是争夺制空权的关键,所以战斗机必须是高性能的,单座版本的快速战斗机。
而在进攻的时候,单座的战斗机为攻击机部队护航,其实是伴飞状态。他们也同样不需要领航员,只需要跟着攻击机机群飞就可以了。
至于说攻击机,那就必须要有领航员存在了。在茫茫大海上,有一个副驾驶,甚至是再多一个投弹手,对于搜索和飞行而言,都是利大于弊的。
也不知道这种说法是谁先提出来的,不过在各国海军之中非常有市场。因此,斯图卡、97舰攻、无畏甚至是过时落后的剑鱼这些多驾驶员型号的飞机,成了各国空军采购的首选。
没钱的海军用零式战斗机,有钱的用F-6F地狱猫;没钱的海军用剑鱼,有钱的海军就直接上97舰攻……
在舰载机方面,世界各国自然也都受到了大唐帝国海军这个先驱者的巨大影响,半数以上的国家都希望采购斯图卡这类通用攻击机,既能使用炸弹又能使用鱼雷,可谓方便简约。
大家都不太喜欢专用型飞机,不愿意像灯塔国那样把鱼雷攻击机和俯冲轰炸机区分开。但实际上大唐帝国才是那个异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上美日双方都装备了两种型号以上的攻击机。
可惜唐陌在舰载机的选择上走了不那么标准的“德系”,把三德子的无奈之举用成了传世经典:没办法,谁让竞争者水平太差,让斯图卡这种舰载机都能大放异彩呢……
于是乎,世界各国都迷信起了通用舰载机,大家都希望可以装备类似斯图卡这种既能挂鱼雷又能挂炸弹的“好飞机”。
至于说斯图卡舰载机航速奇慢无比,鱼雷攻击并不专业等缺陷,则被世界各国海军的指挥官们选择性的无视了。
在这些人看来,飞的慢等于起降安全,飞的慢等于攻击精准,飞的慢等于领航方便……总之,飞的慢肯定有飞的慢的道理。
他们绝不相信大唐帝国的舰载机是因为技术迭代跟不上选择的无奈之举,他们也绝不相信大唐帝国选用的武器装备其实是差劲的。
被大唐帝国的武器装备一路教育到了现在的世界各国军方高层们眼里,大唐帝国选择的东西,那就一定是对的东西!
因为航母甲板的长度制约,舰载机的性能局限,各国都认为,大唐帝国的喷气式战斗机是无法上舰使用的。
也就是说,虽然在陆基飞机上存在性能绝对差距,可大唐帝国最先进的战斗机,是没有办法上舰的。
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一方面是因为各国航空公司排队采购的喷气式民航客机起降距离确实增长了,比过去大家使用的47型民航运输机长了太多。
这充分说明了,随着飞机的速度提升,飞机的起降距离是要增加的。因此大唐帝国是无法在不到300米的飞机跑道上,起飞降落高性能的喷气式舰载机的。
造成各国武器专家误判的另一个原因是:有人从杨木帝国那边偷出来了一些有关262喷气式战斗机的设计资料。